2022龍抬頭飲食推薦
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褒堫^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龍抬頭飲食推薦,供大家閱讀參考。
1:撐腰糕
“龍節”這天,龍要抬頭了,出于對龍的敬畏,以糕祭祀,一般農村的村民均聚集于“龍王廟”,析求龍王在啟動的這一天,通過人們對它的這種“親情”表示能領情,然后給人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帶有強烈的信仰色彩。
過了二月初二日,春天已來臨,夭氣漸暖,百草蘇復,一年繁忙,辛勞的農作則要開始了,吃撐腰糕祈求有一身累不倒的硬筋骨,對付一年沉重的農活,表現了人們的求實精神。
舊時,農村的“撐腰糕”一般都用隔年的糖年糕(糖年糕要放至二個多月不變質,說明塘年糕的質量不一般,另外儲存也有講究,’糖年糕制作好后,要放至陰涼處陰干,不可日曬,待干后,直接放至米囤內,便可保證糖年糕不變質?,F時購買搶年糕后,同樣放至陰涼處陰干,放至米缸內,也可達到久藏不變質的效果。)切成薄薄的片,用火偎或油煎?;鹋灒骸谄降族伈辽僭S植物油,將年糕片依次排好,用文火垠即可。舊時農村做飯有灶,燒稻草,所以大多以灶膛內稻草燒盡的余熱,將年糕偎軟。偎年糕不僅味道特別,在偎的時候便滿屋生香,令人垂涎。油煎:鍋內放植物油,待七成熱,將糖年糕片投入鍋內,煎至一面呈金黃色,再翻一面,將兩面均煎成金黃色即可。油煎年糕外脆里軟,香甜糯韌,美不可言。在煎的時候,難度在翻,因一面煎至金黃色時,年糕已由硬變軟,要再翻一面,往往翻不過來,需右手用筷子夾住,左手用鏟,兩手同時操作將糕翻過來。
由于油煎或火垠年糕,價廉味美,又加上有敬龍、祭“龍”的信仰內涵。因此,舊時二月二日吃撐腰糕的食俗相當風行。明代蔡云詩:“二月二正春曉,撐腰相勸喚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边€有一首:“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边@便是明代食撐腰糕的盛況。
現時,二月二食撐腰糕的食俗在南方仍然盛行,連城市里的市民也都在這天互相競購糕點,常常需大清早排隊。當然,現時城市食撐腰糕,只是作為一種飲食調荊,也不一定要隔年的糟年糕,什么糕都行(但需是米制品的蒸煮類糕點)。
2:糕酒祭田
二月二日除用糕點等食品祭龍之外,農村普遍還有祭田的風俗,這天,村民置酒、糕、香燭、稻草到自己家的田頭祭拜。筆者曾在江南農村親眼目睹這一情景。
祭田是在晚上,天斷亮即開始,將所帶食品均放在稻草上,將香燭點燃插入泥里,然后,家人一一拜跪,當然當家人,主要勞動力,先跪拜。待香燭燃到要熄滅之前,點燃稻草,晚上,在田野里便象是一堆堆篝火一般。待稻草燃滅,整個祭田儀式結束。但人要在稻草還在燃燒時離去,不能待稻草全部熄火再離去。筆者還問及一位老農,這種祭拜是什么意思,老農說:“炭炭(昊語方言,燒的意思)田角落,好收六石六?!庇终f:’五谷皆有靈性,以谷還谷今年會有好收成“。
從老農的話語,我們可以知道,二月二日祭田活動是我國古老的對土地崇拜和對植物崇拜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二月二日祭田活動,對土地、植物的崇拜,不僅僅是漢族,許多少數民族,如云南省的景頗族、佤族以及部分彝族、白族、瑤族和苦聰人中,同樣也認為所有種植的稻谷、苞谷、蕎芋頭等植物都有靈魂,也用各種方式表示崇拜的祭祀活動(見李國文《云南邊強少數民族的原始植物崇拜”。因此,今天,我們應該把迷信活動與良好的信仰活動的性質與動機區別開來,有效地提倡新風,抵制迷信活動。
1.引錢龍
①山東地區用灶煙在地面畫一 條 龍。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益。
②晉西北地區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置圈內,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③還有地區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常出現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2.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庇械牡胤皆谠鹤永镉迷罨胰鲆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3.剃龍頭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 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臘月都不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4.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愿望。
5.吃豬頭肉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6.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漢族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
7.爆米花
春節過后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里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于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于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
8.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9.圍糧倉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10.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岸露鄙缛罩饕羌漓胪恋睾途凵鐣?,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1.居家禁忌
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12.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13.田間祭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作為貢品。夜里再拿到田間地頭插上,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14.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F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人們在飲食上也有多種多樣的講究的,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須”、“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都是與龍有關的事物,有著美好的寓意存在。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