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什么及意義和影響
華北事變后,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求救亡游行,史稱一二九運動。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什么_一二九運動的意義和影響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意義
一二?九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毛澤東在《延安各界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評價了一二?九運動,指出這場運動與1919年五四運動一樣,是一場愛國的、進步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運動?!耙欢?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這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一樣?!欢?九’推動了‘七七’抗戰,準備了‘七七’抗戰?!本唧w而言,這場運動的積極意義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吹響了時代的號角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從1874年侵略臺灣、1894~1895年發動甲午戰爭、1901年積極參與八國聯軍侵華、1904~1905年在中國的領土上與俄國交戰,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侵占我國東北、圖謀華北,這些戰爭無一不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日本覬覦我中華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鐵的事實不容否認。中華民族被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為捍衛中華民族的生存權,廣大青年學生在中共領導之下,發出了最后的吶喊,吹響了時代的號角,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二)推動了國民政府對日政策轉型
1931年至1935年間,國民政府對日采取妥協政策,使其自身形象受到巨大的損失。它被人民視為一個賣國的、無能的政府,學生、知識分子、各政治黨派、實業界強烈反對對日妥協政策,反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強烈要求抗擊日本的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主權。一二?九運動的爆發,充分證明了國民政府對內對外政策不得人心,為維護其統治,鞏固其社會基礎,國民政府逐漸調整了對日政策,對日態度日趨強硬。
(三)推動了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
一二?九運動爆發后,在西安“剿共”的張學良、楊虎城將軍高度關注事態的發展,了解這場運動的來龍去脈后,張學良深受感動,對青年學生的愛國行為給予高度評價,表示堅決主張抗日,打回老家去,親手收復丟失掉的東北。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日,中國共產黨地
下組織,通過“西北抗日救國會”和“東北民眾救亡會”,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游行示威,到臨潼華清池直接向蔣介石請愿示威,蔣介石聞訊令張學良強力制止學生“胡鬧”,甚至提出要“格殺勿論”。張學良勸阻過程中,被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打動,表示以實際行動,答復廣大請愿學生。三天之后,西安事變爆發,前所未有的抗日救國運動高潮由此形成。一二?九運動催生了西安事變,推動了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不到兩年時間內,面對日寇入侵,中華民族終于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舉國上下一致對日的態勢。
影響
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沖破了國民黨反動派造成的白色恐怖統治,推動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早日到來。同時,為廣大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為青年學生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一二·九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充分體現,愛國主義是一二·九青年運動的精神指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二·九運動揚起了新世紀愛國主義的風帆,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所以作為新世紀的當代青年,一二·九運動的歷史經驗對于幫助我們如何確立理想,選擇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古有青年振臂高呼,救國于水火。今有青年風華正茂,愛國當己任。
2、誓死捍衛底線,永葆愛國初心。
3、發奮圖強成才不負青云之志,繼往開來報國常懷赤子之心。
4、設祖國美好未來,以愛國精神指引民族前途。
5、80年,你們以浩浩錘煉颯颯長劍,以碧血鑄就巍巍豐碑。
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什么及意義和影響相關文章:
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什么及意義和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