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5篇

華燕1164 分享 時間: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僅供參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更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文章內容推薦(↓↓↓)

202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照檢查材料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感心得十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個人感悟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植于歷史,更要著眼于發展,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共同團結奮斗中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地緣基礎——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之間兄弟關系的傳承自然也始終蘊含著攜手并肩共同捍衛祖國穩固統一的堅強力量。這是因為凝聚著共同體意識的中華民族在任何時期都明白“有國才有家”,祖國統一才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凝聚一心方才可以胸懷國家,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在全球化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僅有經濟的騰飛是遠遠不夠的,其必須具有在經濟環境保證的情況下,伴隨精神上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等條件產生的凝聚作用,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凝聚人民、動員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力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其內在屬性就是精神上的集大成者,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首先表現在愛國。愛國這一特性是秉承著先祖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個被這片土地烙下深深烙印的中國人民血液中的優良品格和光榮傳統,是先祖給予我們最大的精神精髓,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更是鼓舞人民守護這片土地及精神家園的行動力。隨著文明之火五千年來在這一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燃燒,歷經苦難磨礪而愈發堅定就是最好的佐證。這個過程是由自遠古時代而起的依靠地域不斷勤勞創作而逐步征服自然達成宜居環境,從而依托地緣特征發展出各民族獨具特色的生活環境及習俗,這個過程中民族意識開始產生。隨著時間推移生存能力發展,一次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飛躍,形成了跨地域的交往交流。在長達幾千年的交往與交流中,習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發出了極多具有創造力的飛躍與繁榮,各民族間的長期共存與共同進步一直是發展的主旋律。

歷史歸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中國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就處于一個由于廣袤地域導致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發展的狀態。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中國人作為這樣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歷時間考驗而不朽,并不僅僅是依靠堅韌卓絕的智慧及忍受苦難的決心,更多還是依靠溶于骨血中對各民族間的包容與團結。伴隨歷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榮與突破,才能在戰與火的淬煉下形成中華民族這樣一個隱忍而不失風骨的獨特存在,并讓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證了中華民族長存于歷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氣來源于這歷史長河中一步步溶于骨血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它以歷史的延續性,承托了相同語言、地緣、文化及心理狀態等要素,并以此來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框架,縱深層面依托悠久歷史所擁有的意識視野,從民族到國家到全世界的共同體格局的展望。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努力改善各民族群眾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互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這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家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諧是民族關系和諧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各民族間碰撞升華的文化火種,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各民族在地域構成上交錯雜居又相互包容、在經濟生活中相互幫扶、在情感訴求中相互親近依存,這是對中華文化認同的一種現實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自身文化傳承間的平衡狀態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在當時當下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依據,是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民族的長治久安,復興興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創新不竭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對文化的認同及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注入了靈魂。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各族群眾樹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通過弘揚革命文化,讓各族群眾了解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進而將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和創新,從而更具有現代性。

在內蒙古的土地上生活著49個民族,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體系,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內蒙古之所以能夠保持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并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70多年來,內蒙古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載體構建、技術支撐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建國初期,內蒙古創立了面向基層群眾的“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大區、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實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入新世紀,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創造性地提煉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深層的民族文化精髓。

政治引領——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在近現代歷史上,內蒙古各族人民反抗壓迫與奴役、尋求民族解放的步伐從未停止過。直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才擺脫束縛,真正沐浴了自由平等的陽光。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內蒙古地區就已經有了少數民族中最早的黨組織。九一八事變后,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奮起抗擊,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延安,成長為黨的各級軍政干部??谷諔馉巹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各族人民擺脫束縛和壓迫,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梢哉f,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為解決民族問題而制定的策略與政策,就沒有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革命斗爭的勝利,也就沒有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團結、自治、發展為核心內容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等主要內容的民族工作的原則、方法。從黨的民族政策可以看出,我們黨所著眼的大格局是為中華民族的利益而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探索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經驗,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中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強烈認同、高度信任和衷心擁護。

道路保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從根本上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進而為實現各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提供制度保障。我國當前堅定奉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代代先驅在不斷結合我國特色,依據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先進原理進行實踐、探索和總結而成的,在現今世界格局環境下最適合當下及以后我國發展道路的制度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就是對我國所走的政治道路的篤定。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如一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適時性,堅定不移地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

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將各民族成員緊密聯結,激發并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成員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風貌時刻保持創新活力,激發其蘊藏于精神中的內涵理解、情感共鳴、價值導向等作用機理,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練發展更加生生不息。其中,內涵理解是情感共鳴與價值導向之間不可缺少的潤滑連接劑,情感共鳴是內涵理解的外顯與價值導向產生作用的承接載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緊密凝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力粘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我們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這就是共同體意識,它對我們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都非常重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2】

翻譯不僅是將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遞給其他的民族,更是促進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橋梁。從事翻譯工作33年來,王玉海充分發揮自身語言優勢、民族優勢,在翻譯公章、市面牌匾,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矛盾化解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成為民族交流有溫度的橋梁。

今年53歲的王玉海出生在內蒙古通遼市,從小接受的是蒙文授課,到小學三年級才學習簡單的漢語拼音。至今來到扎蘭小城三十多年了,口音中還是能夠能夠聽出些蒙古味道。高中畢業后,他成功考入內蒙古蒙文??茖W校學習翻譯和編輯專業,從此他與翻譯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了扎蘭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從事翻譯一職。

王玉?;貞洺鮼碓m小城的情景:來到了兒時憧憬的“外面的世界”,可置身其中,年輕的王玉海卻有些心灰意冷。因為扎蘭屯市雖地處呼倫貝爾,可人們普遍使用的是漢語,而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只能支撐他聽懂漢話,但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他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也說不出來??上肫鹄蠋熣f過的“翻譯不僅僅是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也不是語碼的簡單轉換,它是文化符號,更需要情感?!彼銢Q心扎根在這里,拿出百倍的熱情投注到漢語言及翻譯專業學習中。一路走來,他把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民族團結的信念,全部熔鑄于所從事的翻譯事業中。

在王玉海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漢蒙詞典,“翻譯人員的職業生涯,就是在不斷學習、探索的,這本書就是我的老師?!蓖跤窈Uf。扎蘭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人少事多,至今,他還在從事著個體商戶牌匾、公章的蒙文翻譯及校正工作。除了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他還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開展制作牌匾的個體商戶蒙文培訓、兼做少數民族群眾事務調節等工作。王玉海介紹,之前有蒙古族游客坐火車丟失了錢包,下車后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最終民警找到了王玉海,在他的幫助下,游客的困難順利解決。說到這件事,王玉海也表示希望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可以盡早接觸漢語,學習漢語言,這樣既不會有了游客所遇到的困難,也不會有自己剛剛工作時語言不通的尷尬。

王玉海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平凡而又不平凡,他相信愛國主義情懷會帶給他戰勝一切困難的不竭動力,他也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3】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個小山村,隔過不遠又是一個小山村,就是這樣村村相連,雞犬相聞,炊煙相望。小山村的父老鄉親,特別親和,用相濡以沫也并不夸張。其實,住在老家那前坡后洼的鄉鄰,有蒙古族、漢族……當然,還有滿族,老家那地方是滿族自治地方,滿族人相對多一些。經過世世代代的雜居聚居,人們間的民族概念似乎不清晰了,真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概念。特別滿族蒙族都是草原民族,好多風俗和禁忌也沒有啥區別,互相認可。老家那里居住的鄉鄰們在日常交流、生產生活中多使用漢語,這是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的結果。

后來,因為某種機緣離開河北壩上的老家,到了內蒙古的阿拉善工作生活。記得在我出門的前一晚,母親叮囑到了民族地區,要充分尊重當地的民族風俗,不懂多看、多學、多記……要與當地的本土民族交往好,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好,工作好。

阿拉善寧靜僻遠,我在后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積累,學了不多的民族語言,比如簡單地問候語、日常生活用語,還結交了不少當地的蒙古族朋友。

其中文學界的馬英、恩克哈達、額寶勒德、寶音巴圖……我們都是很好的文友,文學相通,在文學活動中能感知到文學賦予我們文學人的相知,能感受到文學帶給我們的享受和快樂。

我們還有一個玩樂團,這個團隊成員由幾個家庭組成,定期不定期組團外出旅游,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值得一說的是我們的團體內有三個民族成分,我是滿族,還有一家是漢族,其余的是蒙古族,可謂民族大融合、大團結,我們相處得非常好,情同手足一樣,一起玩,一起轉,不亦樂乎。

其中有一位阿拉善長調民歌協會的副會長達來,達來在蒙古語中是“海子”“湖泊”的意思。我們統稱這位老兄為“大海哥哥”,他的夫人薩仁,在蒙古語中是“月亮”的意思。每次出行到了內地,大哥代表內蒙古阿拉善文化使者隆重出場,把悠揚的長調獻給遠方的朋友,贏來的不僅是熱烈的掌聲、歡笑、還有就是斟滿的美酒,歌聲不斷酒不斷,唱到一醉方休,喝到一醉方醒,草原民族的豪放、勁爽,給內地朋友留下非常深、非常好的印象,至今大家都有很好的往來,是朋友。

我們不會唱長調,但是會跟著旋律的起伏,搖頭晃腦地隨唱,混在悠揚的歌聲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把阿拉善的文化和熱情帶給內地的朋友們,其樂融融,歡聚一堂,滿滿喝幾杯。

在老家其實好多風俗,都是雜化糅合過的,比如春節有好多習俗,說是滿族的也不全是,說是漢族的也不盡然,當然中間也有好多蒙古族元素。畢竟同山同地同風雨,世世代代走過了多少年,融合是求同存異的必然選擇,互相尊重是文化多樣性的必須。

朋友也好、民族也好,以禮為先,尊敬在前,一切事情都好辦。在新時代發展進步的當下,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建立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懷,民族共同體,正是被十九大寫入黨章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意義的具體實踐,也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守。

我們旅游到過新疆,到過云貴,在一些民族互動的活動中,大家唱起來,跳起來,其樂融融,都是共和國的兒女,都是中華民族兄弟,樂之所樂,傾情與共,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手挽手,肩并肩,建設和諧美麗的家園,才是人間正道。

正如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4】

為深入學習貫徹、全面準確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素質,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全面落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目標任務,2020年9月以來,托縣教育系統多形式開展系列主題學習教育活動,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促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保障。

托縣強化組織領導抓落實,成立了教育系統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托克托縣中小學、幼兒園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方案》,對全縣教育系統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全縣教育系統通過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宣講培訓、教育先鋒志愿宣講服務等形式,全面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學習教育活動,分批分層次培訓覆蓋全員。學習教育緊緊圍繞“強化理論武裝、打牢思想基礎;堅持問題導向、堅決糾正偏差;增強政治擔當、突出工作重點”3個方面,從理論內涵、歷史脈絡、政治要求、發展規律、地位關系、法律層面、政策表述、中央要求、工作機制等角度,深入解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和推進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義,詳細解答“怎么看”和“怎么辦”兩個問題,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統一思想認識,為堅定堅決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有關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緊密結合學習教育活動,托縣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自2020年10月開始,全縣教育系統開展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教育,通過集中學習、對照檢查、考察評定以及召開“師德師風”專題研討活動和教師培訓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師的政治站位,提升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師德高尚、作風優良、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提供有力保障。為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時了解學校辦學、教師工作生活、學生及家庭等基本情況,密切黨群、干群和家校關系,該縣在全縣教育系統持續推進訪學校、訪教師、訪家長“三訪”活動,扎實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和包聯活動,走訪30所中小學幼兒園、2000余名教師、2萬余名學生,“面對面”聽取意見,“心貼心”談心交流,“零距離”服務群眾,打好同心結、畫好同心圓、走好同心路,共筑中國夢。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成為全縣和諧穩定的民族團結進步窗口,從去年9月份開始,該縣中小學、幼兒園2萬余名學生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開展了“手拉手、心連心、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努力踐行“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不斷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于全縣師生心靈深處,使“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該縣還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等內容融入校園文化,著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學校有效發揮功能室、走廊文化、校園文化墻的育人功能,圍繞“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黨愛國愛家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大力開展思想宣傳和主題活動,創新校園陣地建設途徑,突出“一校一品”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努力使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展現校園文化陣地新風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5】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功能。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后備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照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征,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針對小學教育階段,確定學校教育在不同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重心,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小學教育階段是啟蒙共同體意識,孵育愛國情感時期。

這階段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因此,該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立足于啟蒙教育,以象征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出發點和參照物,讓學生感知國家的象征符號,孵育國家情感。首先,我們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美德表現發放激勵卡,學生們通過集體表現獲得激勵卡數,換取學校組織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和參觀機會。參觀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武裝暴動紀念館,體驗了蒙元、農耕等文化。以此感悟民族文化,進而增進民族情懷。在傳統節日時,我校組織“小小烏蘭牧騎”多次走進社區,和社區居民們共度傳統節日,為廣大居民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學校依托《語文》《道德與法治》等教科書中象征中華民族或國家的符號,如顏色鮮艷的國旗、國徽、紅領巾,或者祖國媽媽、花瓣、大家庭等國家比喻物,通過情感的渲染,在學生心里播下愛國的“種子”。向學生傳遞苦難輝煌的中華歷史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這一階段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以愛自然、愛他人、愛家鄉為融入點,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愛人民的情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5篇相關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個人感悟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心得體會最新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感悟5篇

202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800字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心得體會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個人學習心得與感悟5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心得5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746846 青苹果乐园电影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第138页乱码_暖暖 在线 日本高清_超级乱淫校园txt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