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秀心得體會
推薦文章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敝腥A民族是一個共同體。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更多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推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一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豐富黨員政治生活關鍵之舉,通過此次專題研討活動,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更加深刻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要性,我會把學習到的有關內容結合到平日的工作當中,武裝頭腦,認真工作,并全力的帶動身邊同事家人朋友們共建美好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黨的__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的發展情況 ,各族人民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強、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林業。改革開放__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邁上了快車道,職工的生活越加豐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到職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從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到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林區文化事業發展成就巨大,多層面滿足了職工的精神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認同,就要把牢正確的方向,創新方式方法;
要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將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融入對整個中華文化熱愛之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就是長遠之策、固本之舉。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抱在一起”做好一名黨員的工作,增進文化認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緊,更能凝心聚力,進而激發出更深沉而持久的愛國之情,共創繁榮而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此過程中的強化也必將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增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讓我們在復興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堅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二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統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占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比如滿族、回族、傣族、苗族、壯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征。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四個主要的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清代。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為實現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使命。在長期抵御外來侵略的斗爭中,各個民族之間建立的患難與共的關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識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中央根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狀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體現了國家尊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也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穩步發展成就矚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為了進一步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后狀況,全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二零__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句話表明,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敝腥A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而在美國,持續發酵的“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國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義政策。西方的殖民主義史是人類的一部黑歷史。殖民主義是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為社會制度、貧富分化等原因,導致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F在不少西方國家的民眾為了表達對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滿,正在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國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繼續為維護民族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亂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諧與平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三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比脫離共同體更具殺傷力的事情,離群索居或遭到拋棄的恐懼孤單和坐立不安,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意識上出現障礙和紊亂。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認知、生存與價值呈現,只有在具備共同體意識的海面上才能生發并蕩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于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個體理性品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共營美好生活的過程。依托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與規范,成員們在努力營造共善生活中發覺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參與、法治、互助、寬容、合作、信任、廉潔、分享、責任等。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也會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最終還會落腳到公民個體成員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質和健康人格為基本的風范體現。
有助于生發同胞情感,給予個體心靈歸屬。任何成員都不愿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疏遠的社會中,而理性又無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礎上,成員相互間才會有親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為情同手足的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不僅會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會生發友愛、關心、同情等同胞情感,這些情感在給予個體精神慰藉和心靈歸屬的同時,也提供了長遠樂觀的前景預期與歸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規范,提升個體生活體驗。共同體意識可以提供成員彼此間相處的良善秩序,也為個體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規范。無論是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為大家所接納和偏愛。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共同體意識可以促成共鳴性的良知和善意動機,進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規范體系。這些道德規范對丑惡能夠形成一定的約束與規制,消解歧視、偏見等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的品質。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進個體積極行動。作為一個成員,當其所處的共同體在燦爛悠久的文明基礎上能夠團結凝聚、能夠富強獨立時,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當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負,而在于尋求積極的自強行動,努力學習并進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進步努力和能動維護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并為個體提供自信行動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發展,實現個體人生價值。個體的人生價值雖由自己能動創造,但最終還是由共同體提供機會、由對他者和社會的貢獻來獲得評判。也就是說,自我人生的價值意義構建,是由整個共同體作為參考系并由共同體意識加以支撐。寬泛地說,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成員間相互接觸聯系、創造機會與價值意義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我全面發展的過程。同時,個體獲得的各種知識經驗、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造的各種價值貢獻,都需要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和體現。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既與整體的規范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四
新疆位于祖國西北邊陲,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個國家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又成為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稱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現有15個地、州、市,88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174個團場。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為1963.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0.5%。新疆共有47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個。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從新疆多民族的實際出發,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權力。目前,全區有5個民族自治州,6個民族自治縣,42個民族鄉。國家非常重視新疆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發展到現在的34.8萬人,占全區干部總數的51.8%,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活躍在政府機構以及經濟、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教育、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在新疆各類教育中均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認真貫徹執行。宗教人士、宗教場所和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尊重和保護。目前,全區有清真寺23000多個,充分滿足了信教群眾的需要。
自1983年以來,我們新疆已連續26年在全區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越來越鞏固。盼發展、求團結、思穩定已成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來,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認真貫徹中央關于維護新疆穩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極端勢力,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保持了我區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
展望未來,新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和美好的前景。我們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新疆的各項事業的發展,國務院在__年專門發了加快新疆經濟建設發展的32號文件,為今后新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后,我們將堅持以思想為指導,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興新和人才強區戰略,加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力度,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精力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持社會政治大局穩定,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步。
新疆是祖國西部的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發展前景廣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將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兄弟省區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努力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下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狀況的客觀描述和對我國民族關系本質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我國民族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擘畫和遠景期許。這一概念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創新發展的理論品格,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志,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宏大課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提在于深刻認識其豐富內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是命運共同體,即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基本內涵可以表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中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間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才能打得更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在于牢固樹立國情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寫照,但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上升為“基本國情”的高度加以闡述,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公約數是統一,而多民族則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統,既是重要財富也是重要優勢。必須深刻認識到,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夢,也是各民族自己的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的是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國情意識和“家底”意識,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祖國認同,打牢共同體的思想政治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在于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梢哉f,“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增強“五個認同”,就必須正確樹立、真正樹牢“五觀”。
一是政治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由各民族的優秀分子組成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政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國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在民族問題上削弱黨的領導、背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錯誤言行。
二是歷史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各民族都為中國歷史的發展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利用歷史問題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對立的錯誤歷史觀。
三是民族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平等是民族關系最本質的特征。既要認同本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更要認同各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處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關系,正視多樣性,增強一致性。要做民族團結的忠誠守衛者和捍衛者,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視、民族隔閡的言行,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
四是國家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是國家的主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義務。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國家統一、損害國家主權的言行。
五是文化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要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旗幟鮮明地反對把中華文化等同于某一個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的傾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途徑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關系的常態。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大勢下,民族孤立主義、種族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類進步的障礙,也是妨礙民族發展的毒瘤。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達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于努力實現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共建全面小康,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新趨勢,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戰,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讓各族群眾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秀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秀心得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