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節日習俗禮儀
徐州節日習俗禮儀知識
徐州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徐州節日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目錄
徐州伏羊節習俗
伏羊節是中華傳統美食節日,于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胺斐苑颉痹诮K徐州地區有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自古以來,徐州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稘h書·楊惲傳》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痹诜斐匝蛉鈱ι眢w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徐州彭祖伏羊節被授予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伏羊節是在具有彭祖文化內涵的徐州民間食俗的基礎上總結創制的節慶。彭祖時代,徐州地區普遍有食羊之習俗,彭祖創造的“羊方藏魚”正是那個時代羊菜烹飪技藝的升華。
據《漢書》記載,皇帝“伏日,詔賜從官肉”。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之首的羊肉,伏天皇帝與從臣們共享羊肉已是確信無疑了。不惟宮中吃伏羊,《漢書》中亦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的記載。
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元代,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于統領地位,占了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還多。從“羊大”為“美”的審美判斷,到“魚羊”為“鮮”的美食追求,再到“食羊”為“養”的養生理念,無不隱含著先人對羊肉美食的追求和羊肉烹飪的感悟。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邇的,當數蕭縣,蕭縣連同徐州地區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由于蕭縣古屬徐州轄縣,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蕭縣有許多在徐州開的飯店,也是后來節日能夠迅速在徐州展開,并傳播的原因。蕭縣羊肉享有盛名已達300余年。蕭縣羊肉飯店有5000余家,飯店選用的多為3至6個月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蕭縣白山羊,肉質鮮嫩異常。蕭縣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
徐州二月二風俗
農歷二月二,徐州俗稱“龍抬頭”,因從此雷聲漸多?!岸露钡幕顒佑泻脦追N。
(一)詛咒害蟲 二月二正處于“驚蜇”時。從此,百蟲都從冬眠狀態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這天早晨人們醒來后,未起床,先用一件東西敲床桄,邊敲邊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蟲),下南鄉(意即走得遠遠的)?!蓖砩?,則取春節點剩下的蠟燭,點燃后遍照各處及墻壁、墻角,同時口念禱詞:“年時蠟燭照粉墻,蝎子蚰蜒土里藏?!闭债?,一手拿個瓢,一邊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窩老鼠九窩瞎?!?/p>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廟設祭上貢,因為農村往往從這一天開始準備春耕。為表吉利,早晨起來,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曬谷場上圍成倉形,當中放點麥粒、谷子(城里放銅元或銀元),口念禱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新沂一帶,年前蒸幾個“倉龍”,倉龍的嘴里含一枚制錢,眼里點兩粒高粱,龍須以高粱蕘子制成。把它埋在糧食里,到二月二這天拿出來,放在鍋里餾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豐、沛縣一帶,炒糖豆給孩子吃,名為“吃蝎子爪”。據說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將春節留下的大饅頭蒸一蒸給老人吃,認為可以免腰疼;將元宵節留下的面燈給青壯年吃,認為可以增強體力。訂婚的男女多在這一天換“庚帖”。
(四)吃糖豆 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須爆玉米花、大米花、黃豆等類的食物給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來,炒制多改為油炸。
徐州清明節的習俗
折柳插柳
舊時清明這天,家家戶戶門前必定要插柳枝,而俗諺又有別的含義:“清明不插柳,死了變個大黃狗”??计湓?,也許與紀念介子推有關, “插柳招魂”,不遵守這規矩的便詛咒你死后不得超生為人。徐州的兒童往往折了柳枝編成帽圈戴在頭上,俗信可以“明眼、驅疫”。
上墳祭祖
如今徐州人清明掃墓,猶稱“上陵” (陵讀音“林”,指陵地),將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紛紛舉家上墳祭祖,最遲不得超過清明節這一天。清明上墳,除羅列醇酒、肴饌、燃香燭、化冥紙祭祖外,還須替祖墳添土。民國初期,有許多人上墳不帶鐵銑等上墳工具,而是雇傭小工代添。添墳一座,工錢約三四十文。這一天,侍立路旁的小工很多。有的勞累一天,可得三四千文。
掩骨會
徐州曾經出現過“掩骨會”?!把诠菚倍嘤扇迕先私M成,手持添土工具,肩背食囊,在山間僻路處踏尋,遇有無主露棺之墳或裸露于地面的骨殖,即予以掩埋。
掃“金銀灰”
清明時,鄉村兒童在這一時期往往三五成群,持條帚小箕,逡巡于墳塋之間,將燃過的紙箔灰掃集起來。因紙箔中含錫,可以煉出來貨賣。叫賣時,俗稱“金銀灰”。
徐州過年的風俗
辦年貨
徐州人辦年貨,一般從臘月十五之后開始,無非多買些雞、魚、肉、蛋之類。此外,臘月二十五以后,再專門準備制作一些傳統風味食品。如用麥芽糖摭糖、用油炸麻葉子(分咸甜兩種,是用半熟的烙饃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蘿卜切碎后拌綠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夠好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吃二三十天的饅頭、年糕。
過年時蒸“年饃”是很講究的。有實心饅頭,有包多種餡料的饅頭,有形狀奇特的饅頭(如棗花、棗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來打發乞丐,也有的.用來飼養牲畜(這一種饅頭,非大戶人家不做)。由于饅頭講究多蒸,往往很長時間吃不完,剩下的饅頭多出現皮面干裂現象。這時,吃起來味道比較差,但心情卻極佳,因為,這種現象,徐州人稱之為饅頭“發笑”(笑開口)了,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饅頭雖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幾下,待其“發笑”后再食用,以圖吉利。
掃塵
臘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掃塵”(俗稱“打塵”、“掃屋”),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室內外和個人衛生大掃除。清掃時家具講究六面光,器皿講究亮堂堂。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進行,除沐浴外,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要更好,俗稱不能留“隔年頭”。
徐州風俗,貼春聯必須在除夕這天。用紅紙寫好后(或在街上請人寫),在門板上貼上副大的,門框上貼一副窄長的,另加一窄短的橫聯貼在門楣上。門聯以外,另將紅紙裁許多方塊狀使角朝上為正菱形(俗稱斗方),寫上“?!?、“壽”、“禧”等字樣,貼在家具或大件器皿上,(有的將字畫成圖像,使之成為亦字亦像的福、壽、禧)。另外以紅紙寫(或畫)青龍貼水缸上,白虎貼在磨上(或面缸上)。倉庫內貼“戩轂”二字。大門的對面墻上,貼寫有“開門見禧”的吉聯。
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除夕這天,應該把所有的為過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稱“忙齊了”。這一天,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樣?忙齊了吧!”忌說“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說是“忙齊了”、“做齊了”。
年忙齊后,便準備祭神拜祖,磕辭歲頭。吃罷晚飯,便開始擺供。正屋正中的墻上,高懸神軸(或觀世音像,或關云長、財神像,均視各人的信仰而定);神軸下擺長條幾作供案,案上擺迎接過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棗山、棗花饅頭、水餃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紅棗、桂圓、核桃等五種干果,俗稱“素供”。供物前擺上香爐、香燭等,條幾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擺一盞點燃的銅燈、一副銅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塊紅毯,作跪拜用。
偏屋內供祖宗神龕、神主,各種擺設一如祭品。但五種干果換成雞、魚、肉、丸子、海味,俗稱為“葷供”。
定更(晚八時左右)前后,全家老少換新衣,婦女戴上首飾,裝扮一新,準備敬神。
敬神前,先在院內焚松柏籽殼,谷稱“偶歲”(徐州方言,物體燃燒時不冒火焰,只有煙,這種燃燒狀態諧音為“偶”。偶者雙也,有吉祥之義)?!芭細q”后,儀式開始,先酌酒三杯擺好,占燃通宵燭(一種特制的大紅蠟燭),上大柱香,香爐中插天地碼,桌前燒“元寶”(錫箔糊成),先拜神像。每拜一次,敲一下銅磬,并灑酒于地上;同時鳴放鞭炮,俗稱“迎神”(民間相傳,大年三十夜里,諸神下界)。
徐州中秋節的風俗
團圓飯:在江蘇省徐州地區,中秋節既有各地普遍流行的風俗如吃團圓飯【其菜品必有小公雞(寓意吉祥)和鯉魚(寓意跳龍門、年年有余)、炸丸子(寓意團圓)等】、吃月餅、食時令水果等,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風情習俗如油炸金果棒、送節禮等。今天來說說送節禮。
吃月餅: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燒塔仔: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