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4篇
推薦文章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八年級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小編準備了以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八年級物理教案1
重力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的產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白每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努力探索與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 難點:重力的方向
(三)教學準備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
(四)教學過程
一、從月球為什么做繞著地球說起
1、指導學生做圖13.2-1所示的實驗:用一根細線拴一塊橡皮,甩起來,使橡皮繞手做圓周運動。
問學生:這時,你會不會覺得橡皮需要用線拉住才不會跑掉?
讓學生聯想:橡皮繞手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線拉住,也就是說,橡皮繞手做圓周運動時,需要一個力拉住才不會跑掉。天上的月亮繞地球轉動也不會拋掉,是不是也有一個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師:物理學家牛頓對類似的現象進行了研究:
牛頓認為,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個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體,是同一種力。牛頓精心研究了歷史上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廣之,找到這樣一個真理: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在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產生的?
讓學生看課文第55頁圖13.2-2從高處拍攝的蹦極照片。
問題:為什么做蹦極運動時,人跳出去后總是向下落?
還有為什么水總是向低處流?拋出去的物體都會落回地面?
讓學生將上述現象概括為:因為這些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師:人們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對地球上物體的吸引產生的。
八年級物理教案2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閃電與雷聲雖然同時產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說明了什么?
2、、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②學生探討:許多物體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為什么也可以看的見?
五、進行新課:1、任何物體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驟:如何做?
結果:填入左表
結論如下:
3、光的反射規律:
?。?)、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練習:物理套餐P30作圖題
4、試驗:兩種反射,得到定義如下
?。?)、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線朝各個方向)
?。?)、鏡面反射:光滑鏡面的反射(平行光線射入,光線平行射出)
探討: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規律?
?。▽W生討論后,作圖證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5、光的反射的應用:學生舉例(注意黑板反光問題)
6、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六、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七、教學后記: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完成時習在線作業,并做好訓練題。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傳播的。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趯W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塾懻摚喊宴R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谝呤裁磾祿??要注意什么問題?
?、勰艿贸鍪裁唇Y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
八年級物理教案2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梢越M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梢杂^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梢杂脛赢?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八年級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掌握光的三原色、顏料的三原色
2、知道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
?、趯W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3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現象?
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現象:彩虹現象
實驗: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
2、光譜中紅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體的顏色:
?。?)、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顏色之迷:不透明物體: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
透明物體:由透過的色光決定。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八年級物理教案3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八年級物理教案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