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脫貧攻堅劇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
推薦文章
脫貧攻堅劇《山海情》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的脫貧故事,也許離現在的大眾很遠,但主創團隊想傳達的精神和信念,卻永遠不過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脫貧攻堅劇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5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篇一
我們的“山海情”
《山海情》是一部脫貧攻堅劇,圍繞西海固人民群眾移民搬遷,克服困難,脫貧致富展開。故事中的種.種沖突矛盾像極了我們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障礙,也正是因為這部劇的劇情貼近實際而引發了大批在基層一線脫貧干部的有感而發。
我們的“山海情”,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情。脫貧攻堅戰自2015年始,已過5年,50多萬第一書記、300多萬幫扶干部扎根基層,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推廣應用5萬余項先進實用技術和新品種到一線,這些數據的背后是萬千扶貧工作者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辛苦付出。耶魯村官秦玥飛,在殿堂和田壟之間選擇了后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用汗水澆灌白云村希望的種子;“第一書記”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人民的樵夫”廖俊波,牢記黨的話,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他們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各自的力量,以各自的奮斗,詮釋著殷殷愛國之情。
我們的“山海情”,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袄裰?,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國家的堅實根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丈量了祖國的山川大河,走遍了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7年過去,十八洞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讓精準扶貧結出了“幸福果”,全村干部群眾正向著全面小康闊步前進。在“為民”這個大的主題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聚焦著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有沒有吃飽飯?有沒有收入?這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脫貧攻堅這條路上,我們不回避道阻且長,讓每一步向前的腳印都凝結著真實汗水,才能譜寫出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我們的“山海情”,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熱血情。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強調“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中央到地方樹立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使然,是數十萬扶貧干部與貧困群眾融為一體的責任使然。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組建決戰收官攻堅隊、派強用好第一書記等硬核措施筑牢了脫貧攻堅的根基,凝聚了萬眾一心的合力,強化了“擺脫貧困”的意識,在行動上做好了背水一戰的準備,才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高質量書寫了脫貧攻堅答卷。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我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現代化新征程開啟之年,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會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務實的作風,推動鄉村振興走向新征程。
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篇二
扶貧干部 今天你“山”“?!薄扒椤绷藛?
最近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該劇藝術再現了閩寧扶貧協作的感人故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20多年來,一批批援寧扶貧干部真心奉獻,一波波閩商在寧創新創業,一代代寧夏貧困群眾在福建穩定就業,為推動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像劇中馬得福這樣的扶貧干部們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干擔當,是“山”“?!薄扒椤钡淖罴汛?。
山花落盡山長在,終日看山不厭山。扶貧干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堅決響應黨的號召,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劇中扶貧干部馬得福也曾對政策一知半解,當村書記向他解釋清閩寧協作的重大意義時,他眼中看到了未來,腳下堅定了步伐。東部支援西部20多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形成了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在“馬得福們”帶領下,村民們的腰包鼓了,笑聲多了,村里小康住宅鱗次櫛比,通村公路整潔干凈,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中一片繁榮盎然的景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扶貧干部要有海一般的偉力努力克服艱難險阻,鉚足干勁,攻堅陷陣。都說“貧困群眾要脫貧,扶貧干部先脫皮”,在艱苦條件下、在百般困難中“馬得福們” 以“越雪山、涉險灘”的精氣神,啃下扶貧這塊“硬骨頭”,成長為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干部。他們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為的就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生成澤廣時芳茂,魚水情通樂韻諧。扶貧干部要時刻情牽百姓,心系民生?!榜R得福們”深知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扶貧干部要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激發起鄉親走出貧困的內生動力,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要常奔波于田間地頭、常穿梭于農家小院,讓大家聞到扶貧干部身上的泥土味兒。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因此,扶貧路上切忌搞“一刀切”,扶貧干部務必要結合每個貧困戶的特點和原因,逐人逐項走訪摸底,詢查貧困現狀、探尋貧困根源,針對貧困戶不同致貧原因“靶向用藥”、“一戶一策”,真正做到量身定做、精準施策。
山海相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干部當不以山海為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懈奮斗。
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篇三
@基層干部 您的“三心”小妙囊請簽收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基層事務紛繁復雜,青年干部在開展群眾工作時,經常會遇到這類問題:群眾對我們不信任、不理解、不放心,工作難以開展,自身感到挫敗,怎么辦?對此,我們需要多一些“信心”“誠心”與“恒心”,收好用好“三心”小妙囊,探索高效解決群眾問題的途徑。
用好“信心”小妙囊,以自信之心安群眾之“憂心”。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電視劇《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福建林主任”林月嬋,第一次站在寧夏這片土地上時,甚至難以相信人們可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但她并沒有被眼前景象嚇退,而是秉持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信心,挨家挨戶動員百姓走出大山、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上,必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此時,基層干部作為建設祖國的生力軍,一旦畏縮不前,人民群眾又怎能看到希望?基層干部只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沖到前線,才能以一往無前的信心感染群眾,使群眾放下“擔心”與“憂心”,匯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共同辦大事、下好全國一盤棋。
用好“誠心”小妙囊,用真誠之心解群眾之“疑心”。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筆者近期參加了入村摸排疫情防控情況的工作,感慨良多。在摸排過程中,村干部對每家每戶的情況了如指掌,群眾對我們十分熱情,不排斥、不拒絕,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個別群眾依然心存疑慮,此時干部耐心十足、情理相融地講解疫情防控政策的重要性,為之解惑、消除村民“疑慮之心”,從而獲得村民的理解與支持配合?;鶎庸ぷ髦锌赡軙龅礁鞣N群眾不理解的情況,此時基層干部應當沉下性子靜下心,講群眾聽得進、聽得懂的話,以真心實意對待群眾,群眾必將給予你同樣的反饋,如此方可協力配合、共克難關。
用好“恒心”小妙囊,以貞恒之心應自身之“初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守島英雄”王繼才,跨越2000公里持續20多年的福建寧夏“山海情cp”……無不是在以恒心涵養初心。打鐵還需自身硬,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廣大青年干部必須細之又細、實而又實,在處理基層繁雜事務時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提高自身能力需要有恒心、有毅力。一方面,基層干部應當持之以恒學習理論知識,用堅實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也至關重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腳踏實地、穩扎穩打,才能筑牢為民服務的“初心”。
基層干部與群眾距離最近、接觸最廣,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工作為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也可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百姓的幸福感。新征程已經出發,我們更應用好“三心”小妙囊,以基層為青春的主戰場,讓夢想成奮斗的硬基石,勤做人民群眾店小二,爭當為民服務孺子牛!
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篇四
以“滴水穿石”精神決勝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關鍵階段,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啃下這些“硬骨頭”,還需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貴在“準”,瞄準目標不放松。滴水惟有對準石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才會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報表材料、形式主義的檢查督導和走馬觀花的調研活動,切實給扶貧一線干部“減負”“松綁”,讓他們全力出戰,確保目標不變、靶心不散。
滴水穿石貴在“恒”,牢記使命不退縮。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靠的就是永不退縮的韌勁,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執著。福建壽寧縣下黨鄉這個曾經偏遠閉塞的閩東山村,正是干部群眾三十年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將昔日“九嶺爬九年”的窮鄉僻壤建設成為今天“天塹變通途”的美好家園,走出了一條極具樣本意義的“擺脫貧困”之路。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就要像下黨鄉的廣大干部群眾一樣,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松,把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走穩走實,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滴水穿石貴在“柔”,揚優成勢破難題。道家認為,天下柔者莫過于水,而能功堅者又莫勝于水。水以柔克剛,能滴水穿石。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實際又胸懷長遠的實干,也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苦干,更要配合善于鉆研、科學合理的巧干。面對一些貧困群眾脫貧意識不強、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必須轉變扶貧方式方法,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開展精神扶貧,從強化貧困群眾脫貧意識著手,注重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篇五
走穩走實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
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三十年來,下黨鄉的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前赴后繼,一以貫之,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將昔日“九嶺爬九年”的窮鄉僻壤建設成為今天“天塹變通途”的美好家園,走出了一條極具樣本意義的“擺脫貧困”之路。
紙短情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情真意切、飽含深情、語重心長,充滿了對下黨鄉鄉親們、對八閩兒女的深厚感情和深切關懷,也激勵廣大基層干部在扶貧工作崗位上精準發力,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埋頭苦干,力爭把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走穩走實,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走穩走實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要精準。政策能否精準得到落實,關鍵在于制定政策者是否真真正正了解基層貧困現狀,是否摸清貧困戶的需求和制約脫貧的因素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三進下黨”的故事已家喻戶曉,而其中的精髓更是基層干部學習的重點。作為基層干部,我們是政策的宣傳員,唯有熟讀政策,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貧工作,切實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仍有個別干部,因自身不熟悉扶貧政策,對政策解讀理解不不透,不清楚貧困戶現狀,導致在指導貧困戶脫貧過程中無從下手,胡亂施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脫貧攻堅進度,也給貧困戶帶來損失?!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要走穩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就要求基層干部要心存滴水穿石的堅持之心,不斷開闊進取,集思廣益,牢牢把握脫貧攻堅的正確方向,深入分析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在“精準”上下更大功夫,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進行幫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盡最大能力讓扶貧政策真正發揮作用。
走穩走實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要務實。雖然目前脫貧攻堅工作成績斐然,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熱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義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區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填表上,根本沒有精力去搞脫貧攻堅的實際工作,沒有工夫去幫助貧困人口。這樣看起來好看,督查時資料很全,但實際上扶貧工作根本就沒有實際效果,也嚴重影響了脫貧攻堅的進度?!胺稣尕?,真扶貧”,在沖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上,只有毫不松懈才能笑到最后。面對形式主義問題這最后一塊短板,要有立抓立改的精氣神,也要有“滴水穿石”的堅定決心,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脫貧攻堅工作就是要實打實干,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能搞花拳繡腿,不能搞繁文縟節,不能做表面文章。作為基層干部,不僅要如實做好相關扶貧數據統計,將扶貧工作公開透明,保證扶貧工作經受的住群眾及網絡媒體的監督考驗,嚴防脫貧攻堅工作走過場、打折扣,更要堅持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調查,摸清致貧所在,了解群眾需求,不斷提升扶貧工作業務技能水平,幫助貧困戶開擴發展渠道,發展特色產業,切實提高貧困戶受益,真真正正扶貧。
走穩走實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要扶志。目前,一些地區的少數困難群眾在思想上與國家扶貧的預期目的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一些人還以當選“貧困戶”為榮,自得其樂,不思進取。實際上,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一個人的物質貧困可能只是一時,但精神貧困可能伴隨一生?!胺鲐毾确鲋尽?,小康不是別人送的,是靠自己創造的。最后這一關鍵的一公里,要轉變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改變部分貧困群眾認為國家支持、干部幫扶是“理所應當”的觀念,改變“吃喝拉撒靠政府”的不良風氣,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只有當貧困群眾靠自身振作起來,學技術、學經營、勤勞作、善持家,政府幫一把,自己蹬一腳,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走完。
2021脫貧攻堅劇山海情觀后感與個人思想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