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
2022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_觀看《山海情》心得感想5篇
《山海情》里面的故事不是特別的離奇,它講述農村普通人的生活,它十分的真實,并且把很多細節都拍攝出來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_觀看《山海情》心得感想5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篇一
《山海情》美滴很!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閩寧情深的扶貧劇《山海情》高開炸走,奪人眼球。該劇讓我們看到東西部扶貧合作產生的蝶變效應,20多年來,閩寧兩地人民攜手奮進戰貧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讓我們讀懂了中國扶貧這篇大文章。
扶貧最難扶的是人心,扶貧干部不一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扶貧干部,“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眲≈谢鶎痈刹狂R得福為了解決脫貧攻堅中吊莊戶遇到的問題彈精竭慮,每天騎著自行奔走在鄉間的土路上,常常是灰頭土臉,可就是這樣仍然面帶微笑,四處協調,最終為移民村的父老鄉親解決了小麥澆水和村莊供電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脫貧攻堅以來,奔走在廣袤鄉村大地上的駐村工作隊員們,他們帶著任務,不辭辛苦,摸清況,勤協調,想辦法,解難題,以實干精神贏得了貧困戶的信任,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所以扶貧戰線上涌現出像黃文秀、廖俊波、李保國等一批用奉獻傳遞溫暖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向他(她)們致敬!
扶貧最有效的是產業,結對幫扶有道道。從兄弟合穿一條褲子、到村里的扶貧珍珠雞吃得只剩一只、再到村里的女子為了一頭驢一口井就嫁人的故事,今天看來讓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但是結合90年代寧夏六盤山西海固的時代背景,千山萬壑、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讓當地生態脆弱、經濟凋敝、社會閉塞。就是這樣的貧困地區在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下,20多年間,省對省、市對市、縣對縣、鄉對鄉、村對村,精準扶貧,精準施策,解決了寧夏人民“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一個個對口援建產業扶貧車間拔地而起,一株株克服“水土不服”的菌草植遍寧夏山川,讓“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貧困地區渙發新生,閩寧模式也成為中國扶貧的典范。
扶貧最要扶的是教育,人才才是硬杠杠。劇中最想說的白崇禮校長,他就像我們兒時村里小學的代課老師,古板、嚴謹,視職業為生命,為了勸留學生不輟學,他攔大巴、勸家長、找教育局,做出一系列“有辱斯文”的事情,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讀書改變命運?!边@讓我想起不久前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同志,扎根邊疆40余年,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山區女孩點亮夢想的燈,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正是因為有了像他們一樣的人民教師,貧困地區的孩子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才有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深情告白。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篇二
山海情:溫暖無畏奔赴山海
在以往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很難得到收視率的推崇,不少先入為主的人認為它大概會很乏味。而山海情用故事和真情打動了群眾,演員們的精湛表演和方言運用,讓觀眾們身臨其境,追得津津有味,深感閩寧鎮脫貧的艱辛和基層干部的工作不易,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三個“難”。
一是自然環境之“難”?!耙荒暌粓鲲L,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薄芭c其去吃沙,我不如留在山里吃土,土比沙子細好消化?!惫适掳l生在寧夏西海固,這里古為蕭關?!皼銮锇嗽率捁艿?,北風吹斷天山草?!笔轻瘏κ掙P惡劣自然環境的生動刻畫。這里滿眼望去盡是戈壁,群眾吃不飽,缺水缺電,交通不便,醫療教育嚴重落后。一望無際的黃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在這里,車是不可能開得過來的,因為根本無路可開,至于飛機鐵路,那更是天方夜譚。自行車,便是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1972年,它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二是百姓生活之“難”?!按謇锏呐訛榱艘活^驢就能嫁人?!薄胺鲐毾聯艿恼渲榉N雞被偷吃到剩下最后一只?!薄岸鞛榱送谏筋^僅剩的一點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頭破血流?!睂τ诖迕駚碚f,吃黃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飯,最好的食物也就是個窩窩頭和洋芋。鋪天蓋地的沙塵暴、僅能依靠煤油燈照明、取飲用水要到幾十里之外、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被埋而癱瘓在床……奔向火車的那場戲,把窮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得那么熱烈、燦爛。西海固百姓生活的“難”躍于屏上。
三是扶貧工作開展之“難”。從吊莊移民群眾安土重遷強烈反對,到給錢給物群眾們把扶貧的牛羊雞吃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脫貧實在太難了?!凹依镫m然窮,但好歹有間房子有塊地,總比那大漠孤煙強?!边^去的扶貧治標不治本“越幫越懶”,但是馬德福不信邪。這個讀過書、從窮山溝里走出來的愣頭青,身上有著西北漢子不服輸的韌勁兒。要通電跑供電所五六天依然毫無所獲、想給作物澆水水費貴得離譜、發展養菇村民不配合、菇收獲了爛在棚里客商惡意壓價、在大城市聯系銷路但運費高昂還要漲價……每一個我們看似理所應當的事,在劇中都前所未有的艱難。主任口中美好的未來,看似是那樣遙不可及。
劇名《山海情》寓意深刻,“山”代指賀蘭山下的寧夏,“?!贝负N鹘洕鷧^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羈絆紐帶,是歷時20年的對口幫扶,是對口幫扶兩地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通過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全民富裕。體現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盼。劇中所展現的扶貧故事,不僅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還聚焦到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每個平凡人物的故事,從宏觀講述落實到細微生活,體現出了閩寧建設與個人命運的密切相關。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扶貧故事,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群可愛的真實的鄉親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難關,把日子給過好。讓我們看到,原來脫貧攻堅這四個字,也能繪制成一幅激蕩理想主義浪漫又蘊含現實主義真切的畫作,而這劇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也都在一頓一挫地說著:只要根須扎得進三尺厚,飛沙黃土也拔得出萬千生機。你們瞧啊!這,就是中國。
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篇三
心系扶貧“山海情”
熱劇《山海情》以寧夏閩寧鎮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區的基層人民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在福建省對口幫扶之下,不斷克服困難,挑戰困難,將希望的種子灑向這片愛得深沉的土地,終將“黃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劇以樸實無華的鄉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條故事線并行的敘述方式推動情節發展,濃重的地方方言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變的情感。
因為真實,所以動情。最真實的往往是最打動人心的,它沒有刻意的修飾,只是將原本發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現出來,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講述那個年代背景下所發生的事情。對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們,通過電視里的畫面是難以想象那條件惡劣地區的艱難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曬了辣毒的太陽,吹了冷干的烈風,感受了零下的嚴寒,才知扶貧干部的艱難不易。正是如此真實的呈現,才讓人感同身受,將自己也代入進那黃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嘗盡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對扶貧干部敬佩之情。
因為真誠,所以動人。廣大扶貧干部的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結,那就是如何和群眾打好關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國家政策,支持工作,體諒工作,不斷增強廣大群眾內生動力、發展能力,然而事實往往事與愿違。劇中的馬得福向村民宣傳舉村搬遷的政策,迎來的卻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續工作難以展開,這是廣大扶貧干部所遇的共同問題。面對如此困境,我們的扶貧干部們甘為“孺子?!?,以一片赤誠之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實實在在的政策、看的見摸得著的措施、堅定不移的決心,贏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今有“駐基層扶貧干部,一心一意為群眾”。
因為真干,所以動心。習近平總書記曾滿懷信心地預言:“今日的干沙灘,明日要變成金沙灘”。如今的閩寧,深刻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預言,依靠扶貧干部的真抓實干,發揮“拓荒?!钡木?,打造出特色產業,帶動了勞務輸出和招商引資,閩寧舊貌換新顏,將“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賀蘭山下荒漠變成了“金沙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扶貧”是干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駐基扶貧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讓他們踏踏實實跟著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貧干部帶頭干、使勁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績?!熬葡悴慌孪镒由睢?,只有扶貧干部釀好了脫貧攻堅的“好酒”,撩動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調動積極性,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繼續奮斗。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泵撠毠允展僦暌堰^,但我們的扶貧干部依然活躍在脫貧工作的第一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篇四
在平凡人物的身上,時代的高度耀目可見
《山海情》收官,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戳心、動情、耐品,是觀眾在彈幕上自發給出的評價。一部“扶貧”題材電視劇竟能破壁破圈引發全年齡層觀眾的追劇熱潮,這對當下現實題材主題劇的創作具有值得討論的標桿意義。
生活顯影,夯實現實的厚度
毋庸諱言,主題劇創作容易形成用藝術圖解主題的套路,造成主題與故事的游離,影響觀眾的接受?!渡胶G椤逢P乎“扶貧”這一重大主題,但觀眾卻沒有感覺自己在看“扶貧劇”,“劇”本身的藝術魅力讓“扶貧”這一主題成為了潛藏在其中的后景,而生活自身則浮出了水面。
讓主題“隱形”,從而讓生活自己展開對主題的說明,是《山海情》給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說,故事雖然被置于國家東西部協作扶貧攻堅的政策環境中,但電視劇并沒有采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動力來推動敘事,相反整個故事的展開都建立在村民從西海固到玉泉營、閩寧鎮,從涌泉村到金灘村歷史命運的變化中。從一開始吊莊移民政策實施遭遇的困難,到依靠福建對口幫扶輸出勞動力和尋找到養菇產業,再到行政區劃轉移導致閩寧鎮諸多新問題的解決,觀眾看到的是在這塊貧瘠土地上艱難討生活的人們,是如何在黨的政策的引導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擺脫貧窮的全過程。電視劇沒有強行創設過多的離奇情節,也沒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貧英雄,甚至沒有一般意義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確區分。劇中矛盾沖突都來自現實生活本身,許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是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的菌草研究專家林占熺,劇中凌教授為打消菇民種植怕虧損的疑慮,說出“賺錢歸你,虧了我賠”的承諾,林占熺在現實中也說過。
由于有豐厚的生活基礎,電視劇擺脫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實的兩種常見創作取向,以一種正劇的藝術樣態深入細膩地講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內生”故事,讓農民成為主體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題劇中可貴的別樣風景。
細節可感,增強故事的密度
如果說深入生活給《山海情》打下了一個穩固的基礎,那么豐富可感的細節則讓該劇形成了一種高品質電視劇獨特的質感。
電視劇營造了西海固和戈壁灘獨特的地理空間,為人物的出場和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典型環境。封閉干旱的涌泉村,飛沙走石的金灘村,黃土壘砌的簡陋房屋,塵土飛揚的小學操場,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到了故事規定的時空環境中。而隨著故事的展開,土坯房變成了磚房,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小汽車,破舊的衣服也換成了洋氣的西服。同時,在這些環境中還有相應的時代細節來豐富支撐,如馬得福報到時玉泉營吊莊辦公室墻上的海吉縣和寧安縣的地圖,儲水的水窖,送海吉縣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車車牌(寧D屬固原),閩寧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現實實際完全一致。
電視劇除了在大的環境細節上頗為考究之外,在具體環節上也體現出“細節控”的追求,這突出體現在人物的服飾妝容和行為細節上。在該劇的前半段,由于處于多風沙的環境中,我們看到所有人物的破舊衣服上幾乎都沾滿了黃土沙塵;由于缺水缺蔬菜,嘴唇干裂面色黝黑成為村民的普遍樣子,沒有一個白凈的面孔;甚至得寶給麥苗信封上的地址059戶與之前吊莊移民登記表上的簽字畫押都是一致的。兄弟三人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為一個水窖,一頭驢,兩只羊,兩籠雞就把女兒嫁了;馬喊水鞭打得寶時用泥漿水沾鞭子……種.種細節對西海固地區的貧困境況進行了生動還原。而陳金山第一次與馬得福相遇時的雞同鴨講,在風沙中勸得福時因吃沙而頻繁吐口水和捋頭發,李大有脫鞋砸兒子時揚起的灰塵和半截不同顏色的小腿等,也都和具體環境和時代嚴絲合縫。
豐富可感的細節增強了電視劇的信息密度,形成了高度可信的故事場域和樸實的藝術質感。而時空環境的物理轉換與故事世界的藝術推進、人物精神世界的無形升華又形成一種同構關系,從而給予觀眾一種沉浸式的藝術觀賞氛圍,體現出電視劇藝術創作的手工匠心所能帶來的強烈藝術感染力。
表演入微,挖掘人物的深度
電視劇始終是人的藝術,是電視劇的生命之所在。而角色自身的生命則要由演員來具體賦予。因此,演員能否在生活基礎和細節支撐下開掘人物的心靈深度,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是電視劇與觀眾共情的核心?!渡胶G椤凡⒎峭ǔR饬x上有明確主角的電視劇,而是隨著劇情的進展形成不同階段的故事主體。但由于演員陣容的強大和演技的突出,反而為觀眾塑造出了眾多讓人稱道的人物。
祖峰飾演的白老師甚至都不是劇中的重要角色,但卻用他精湛的演技給觀眾奉獻了一個可親的父親和可愛的老師形象。在送別女兒和勸返打工學生以及帶領學生合唱的兩段戲中,祖峰通過恰到好處的表情動作,在舉手投足之間把一個對女兒有愧疚又愛得深的爸爸,一個把學生當孩子還要忍受誤解的校長的無奈和堅韌演繹得蕩氣回腸,看哭了觀眾。黃覺飾演的凌一農教授也讓他一洗長期以來在觀眾心中形成的文藝片男主角的刻板印象,把一個傾心為民、誠懇率真、脾氣火爆的專家刻在觀眾心里。熱依扎飾演的水花,樸實善良聰明敢干但卻遭受生活的折磨。漂亮沒有成為她的包袱,反而成就了極具反差的人物效果。在種菇的重頭戲中,年輕演員白宇帆飾演的得寶和黃軒飾演的得福也可圈可點。當菇棚里長出了第一茬蘑菇的時候,在兄弟倆用手和眼睛撫摸蘑菇的動作中,觀眾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甚至形成了和兄弟倆一起“云養菇”的進程式收看。
其余人物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尤勇智把事事都要三思、處處都想占便宜、得了好處就嘚瑟但關鍵時候不含糊的大有叔塑造得有血有肉;張嘉益、郭京飛、姚晨、閆妮等人飾演的角色,雖然是故事的外圍,但也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點。馬喊水對村子的情況熟悉在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兒子們的事業;陳金山點子多敢想敢干足智多謀,才能逼迫凌教授教村民種菇;吳月娟和楊縣長作為福建援寧和寧夏當地的領導干部,在關鍵時刻推動了故事向前發展。
這些演員卸下了偶像包袱,拋開了顏值管理,全情投入到這些黃土地上的人物內心深處,以細膩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批充滿泥土味兒的熒屏形象。有了這些飽滿的人物,電視劇就有了情感溫度,觀眾也才能與通過他們所傳達的道德人格、思想觀念和時代精神進行認同。
價值升華,體現時代的高度
主題劇當然有明確的思想主題和價值追求,但如何讓它們走進觀眾的心中卻并非易事?!渡胶G椤吩诩せ钣^眾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電視劇的藝術創意讓價值升華,在和觀眾情感的相互激蕩中實現價值傳遞。
劇名就頗有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創作者價值傳達的一種理念。山和海,分別代表了東西協作扶貧的兩方:寧夏和福建。雖然是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讓雙方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牽動他們的,還是對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深情。這樣,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宏大追求、東西協作扶貧的使命責任就轉換成具體可感的人物命運。
這首先是得寶得福兩兄弟的命運。得寶從因家里窮讀不起書試圖離家出走,到中間從新疆回來種菇致富,再到后半段干工程發財與心上人麥苗結婚;哥哥得福則因父親抓鬮讓自己讀書吃了公家糧,但卻失去了心上人水花,于是致力于吊莊移民事業,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家庭圓滿。兩兄弟的人生跌宕與國家扶貧攻堅的歷史進程相互遞進,形成一種同頻共振的緊密關系。觀眾從兄弟倆的人生境遇中自然能體會到國家發展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這也是涌泉村和閩寧鎮村民的命運。從一開始抵制吊莊移民,到后來主動移民搬遷,從家徒四壁食難果腹到福建打工蓋新房種蘑菇脫貧致富,以大有叔為代表的村民從生活的實際改變中體會到了究竟是什么讓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如此巨大的改變,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沖刷和革命。而白校長的堅持與遭遇,也形象地說明了脫貧不僅僅關乎賺錢,還是一個與讀書無用論等落后觀念長期斗爭的歷史過程。
這還是陳金山、凌教授、楊縣長、張書記等領導干部的命運。他們是扶貧攻堅的執行者和推動力。他們將自己的智慧、才情與青春熱血奉獻給了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事業,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再確認。當凌教授離開金灘村的時候,村民們對他依依不舍的送別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他不過是要再赴新疆開始另一段同樣的旅程。
在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時代的高度便耀目可見。黨的領導,國家發展,東西扶貧,父女情,兄弟義,男女愛,都在歷史敘事中升華成為現實價值,讓電視劇情理交融,入眼入心。
扶貧劇《山海情》觀后感篇五
一部讓你淚流滿面的主旋律精品
“1月24日,《山海情》大結局后許多人未眠,凌晨一點過了,還在朋友圈發各種動態?!庇啾偈菍幭墓淘?,是當年從西海固走出來的移民。他眼含熱淚看完了全劇,感慨萬千,夜不成寐。
電視劇《山海情》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題并組織創作,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探索脫貧致富路徑,通過奮斗獲得美好生活的故事。它既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開年大戲,也是國家廣電總局“理想照耀中國”電視劇展播活動的重頭戲。
該劇1月12日首輪播出,據“中國視聽大數據”(VCB)統計,首周每日平均綜合收視率達1.340%,次周收視穩步上漲,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播出的配音版綜合收視率達1.466%,東南衛視、寧夏衛視播出的原聲版在綜合收視率上也取得了近年的最好成績。劇集一路高開高走,形成了觀眾追劇、輿論熱議、專家贊許、業界矚目、社交平臺評分登頂的罕見現象。
昨天,由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電視劇《山海情》創作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參加會議并作講話。與會者一致認為,該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傾情創作的創作態度,受到了觀眾的認可。觀眾紛紛化身“精神村民”,去挖掘故事背后的原型人物,用從觀劇中汲取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激勵現實生活,這部破圈的電視劇不僅讓觀眾再次體會到現實主義的魅力,也再一次確證——主旋律作品是時代的最強音。
閩寧鎮的豐厚題材,為創作提供了精神的高峰、藝術的廣闊
《山海情》的故事從1991年延及當下的中國,以閩寧鎮的發展歷程為創作命題,展現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寧夏兩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描繪了一幅雄厚壯闊的脫貧故事畫卷。不長的23集何以鑄史詩?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該劇能后來居上、攀上高峰,雄辯地證明了黨領導文藝的成功之道?!罢嬲邳h的領導下實現了扶貧題材乃至新農村建設大題材的創作,它在資源配置上有獨到的眼光,有深入的開掘,使得《山海情》具有了扶貧題材高峰上的精神高度、渾厚的文化內涵、感人的藝術價值?!眲≈?,從涌泉村到金灘村到閩寧村直到閩寧鎮,一路衍變正對應著我們國家近30年來扶貧攻堅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看來,閩寧鎮的故事題材厚重而宏大、真實而具體。其中既有辛酸的貧困史,又有一代人艱苦奮斗脫貧的精神奮斗史,更有一個展現在全體世人面前的讓人意想不到的脫貧攻堅赫赫成果。
閩寧鎮的題材豐厚,幾乎可以涵蓋中國脫貧攻堅道路的全部內容。東西協作、移民搬遷、生態建設、發展生產、養殖種植、勞務輸出、技術引進、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這些改變貧困的中國方案給創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馳騁空間。李京盛說:“它不僅寫通過一條道路、多種經營打開思路,帶動一個村子富起來了,而且是從一家一戶一村一鎮起步,進而到縣、到省直至中央整個扶貧的偉大部署,寫出了中國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整體部署和實施方法?!?/p>
到生活和人民中去,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立身之本
劇集播出至今,微博上有兩句留言深深觸動了創作者?!叭绻餍呻娨晞《际沁@么好看,我宣布我愛看主旋律”;“這兩天我每天只想鉆到電視機中幫村民賣蘑菇”?!渡胶G椤泛我粤钣^眾哭著笑著感動著思考著?仲呈祥說:“它昭示了一條真理,作為大眾化的電視劇創作,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生命力、感染力,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立身之本?!?/p>
回首創作歷程,編劇王三毛直言一開始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后來,主創團隊再次出發,重走閩寧鎮、西海固、福建,又見了許多人、聽到許多往事,生活和人民給了主創靈感與思路。他說:“我們決定用文學的表達、文學的力量,寫出100多萬吊莊移民的心靈史,給時代一個交代,給后人一個記錄?!?/p>
許多與會專家都提到,《山海情》最讓人動容的即在一個“真”字。因為扎進了土地和人民中,劇本記下了西海固地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許多細節;扎進茫茫戈壁,劇組用求真求實的態度在置景、服化道等方面做到了極致;也因為主演們深深理解了這一方水土、土地上的人民,他們塑造出的角色才令無數觀眾相信,這就是土地里長出來的人、就是曾經發生過的事。
一路真情實意地創作,作品走到了無數人心里,也立住、留下了一個個深受觀眾熱愛的人物形象。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以馬得福為例:“他立足‘苦瘠甲天下’的鄉土,跟著張樹成的腳步,圍著大有叔、栓悶叔、白校長、水旺、尕娃這些‘吊莊戶’的日子轉,在胼手胝足、執著隱忍中成長,走忠于職守的‘獨木橋’、棄個人榮貴的‘高速路’。他和張樹成一樣,歷盡風沙、不減風骨,是寧夏人民的赤子,是中國共產黨員的楷模?!碑攧±飫⊥獾娜硕紡纳詈腿嗣駚?,一部好劇有了最真誠的泥土芬芳、生活氣息。
厚重而淳樸的中國文化風格,構筑了作品不竭的情感力量之源
《山海情》的尾聲,閩寧鎮移民的第二代少年跑回大山里的老家,滿目蒼翠,村頭父輩當年留下的涂字成了最美預言——“水最甜的地方”。猶記得,劇集開篇時也曾有五六個孩子企圖“逃離”大山。時空交疊互相呼應,劇里的故事有了詩意的升華和表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一川認為,該劇很重要的一個成功啟示,在于它深入挖掘到了易地搬遷故事所蘊藏的地緣美學密碼?!耙环矫?,飽含黃土地深情的寧文化與擁有大海般寬闊無邊胸懷的閩文化之間形成‘山’與‘?!幕ブ蝗?,彼此不同的地緣文化精神在此刻形成相互對話和融通;另一方面,涌泉村李姓人對逃荒而來的馬姓人的慷慨接納、融匯共生之地緣傳統,也獲得當代傳承?!?/p>
“真實的中國故事和淳樸的中國文化風格形成了《山海情》真實的情感力量之源?!崩罹┦⒄f。劇中許多情節,都折射了厚重而淳樸的中國文化傳統:比如凌一農教授,他不僅探索出種蘑菇致富的脫貧路徑,還四處奔走幫村民打開銷路,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為一個承諾。他更循循善誘帶出了馬得寶等一批年輕徒弟,在貧瘠的土地留下科技扶貧的希望和信心。又如白校長,他一心為了學生,體現教育扶貧的理念。王一川說:“這兩個人物,呈現出一閩一寧而閩寧合璧的組合格局,屬于劇中最用心用力而又感人肺腑的靈魂式人物。靈魂人物的設立及其精神支柱作用的傳達,深化了全劇脫貧攻堅題旨及其文化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