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
推薦文章
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
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借助真實視角探尋普通人的不平凡,平實記錄平凡英雄的偉大之處。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是感動,更是精神上的激勵與奮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當疫情結束時
當疫情“被”宣布結束了的那一天,我想那應該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暖風和煦,小鳥在嘰嘰喳喳地歡叫,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兒也開了。
當疫情結束時,我要給她一個擁抱。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太多別離,感受了太多“我站在你面前,卻不能擁抱你”。小詩雯的媽媽劉海燕,是一名感染科的普通護士,疫情爆發后,她一直奮戰在抗疫前線,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女兒想得望眼欲穿,于是,趁著爸爸給媽媽送餃子的機會,她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媽媽??吹綃寢?,小詩雯泣不成聲,她恨不得一頭扎進媽媽的懷抱,可是為了防止傳染,她卻只能和媽媽遠遠相望,最終她們只能哽咽著隔空擁抱。成都民警梁亮在防疫前線已經10天沒有回家,結果家里的兒子在老家哭喊著不讓媽媽鎖門,原因竟是:怕爸爸回家沒有鑰匙開小鐵門。這世上,最溫暖的懷抱,莫過于父母的懷抱,待疫情結束,請讓我緊緊、緊緊、緊緊地抱抱你們!
當疫情結束時,我要給她補一場婚禮。這段時間,看到了太多生命的無常,我們更明白了,什么是堅守的責任,誰是要珍惜的人。2月1日,四川自貢市的王玥玲和秦篤山,舉辦了一場特殊的“隔空婚禮”。她是白衣戰士,他是消防隊員。這一天,本該是二人喜結良緣的日子,可為了疫情工作,他們取消了原先安排的婚禮,取而代之的,是在各自崗位上舉辦的一場僅有5分鐘的視頻婚禮。王玥玲身穿粉紅色護士服、戴著頭套和口罩,緩緩走進一間作為婚禮現場的辦公室,兩人對著手機屏幕,互相表白:“無論貧窮或富貴,健康或疾病,你都將關心她/他,呵護她/他,一生一世,直到永遠……” 待疫情結束,請你一定要握緊她/他的手,狠狠地幸福下去呀!
當疫情結束時,我要對一線的戰士說聲謝謝。這段時間,我們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也看到了什么叫做生命的奇跡。湖北武漢一位87歲的婆婆,入院時身體虛弱,完全無法進食,發燒38度,除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外,還合并有其他細菌感染的肺炎,情況十分危急。經過醫生護士多日的治療后,婆婆終于康復好轉,1月28日出院,臨走時,老人雙手合起,對醫護人員連連感謝。9個月大的奇奇,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北京地壇醫院6天的精心治療下,各項指標逐漸好轉!1月31日,在例行檢查時,雖然護士長穿著嚴嚴實實的防護服,但小奇奇卻一眼就認出她,并伸出了小手要抱抱……與其說生命存在奇跡,不如說是醫護人員創造了奇跡。謝謝你們,是你們的堅持,給了所有人生的希望。
人生來來往往,唯有陪伴日久天長。我們要帶著愛和希望,靜待疫情退散,春暖花開。
《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用“武漢精神”迎來春暖花開
1月25日20時許,武漢繞城高速北湖收費站,一名年輕人將2500個口罩交接給工作人員。這批口罩,一共105.35萬只,由江登臨、張豪、張帆自費購買。23日起,他們開始免費發放至武漢城區醫院、社區、高校、部隊、收費站,以及郊區鄉鎮等地。在他們帶動下,超過200名志愿者,加入了愛心配送隊伍。這支行動小組取名“武漢精神”。
大災有大愛,災情無情人有情。多年來,不屈的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次的災難。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疾病傳染,全國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百倍的信心眾志成城,筑起抗災自救的鋼鐵長城,困難便會被一個個踩在腳下。今年,面對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由青年江登臨發起,張豪、張帆隨即參加的“送口罩”行動,匯聚起了無限的愛的力量。這支名為“武漢精神”的志愿者隊伍在不斷壯大,愛心在不斷延續……
“愛心”即“初心”,關愛在行動。江登臨、張豪、張帆三位青年,都是扎根武漢的創業者,雖然來自不同的崗位,但他們的“愛心”一樣,那就是“服務他人,快樂自己”。我們常說“志同道合”,沒有相同“初心”的人,是很難走到一起的。他們的“初心”,就是一片滾熱的“愛心”。由他們三人組成的行動小組“武漢精神”,不僅要出錢購買口罩,還要出力配送。這樣的“苦差事”,又是在本該休閑娛樂的除夕、春節,越是此時,越是考驗“初心”的時候。他們將關愛他人的“初心”落實到不折不扣的行動上,讓人感佩。
“志愿”憑“自愿”,公益更規范。志愿,代表一種愿望,包含志氣與心愿,同時更代表一種責任。但是,“志愿”肯定是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支“武漢精神”的志愿者隊伍,無論是發起者和組織者,還是后來陸續的參與者,都沒有任何的硬性要求,完全將“自愿”與“志愿”融合起來。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步調一致。他們要求,所有志愿者必須全程按統一規定做好防護;志愿服務的同時,傳播科學防護知識。這樣,就全面避免了那種各自為政,有好心而辦不好事的現象發生。
“小愛”成“大愛”,生命更精彩。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本打算回老家成都過年的包德宏說服了老人,自己與妻子卻留在了武漢,就在餐廳門口向沒戴口罩的市民免費發放口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6名同學,湊了516.6元,捐給了行動小組;一位昵稱“蘿卜”的網友捐助了500元……這些素不相識的志愿者,將對親人、對朋友的愛,轉化為抗擊疫情的無疆“大愛”,“大家各出各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家”,樸實的話語中滿是愛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新體驗讓生命更精彩。
人類最崇高的行為是“奉獻”,世間最溫暖的力量叫“關愛”。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組建的志愿者隊伍“武漢精神”,是一個“奉獻”的團隊,“關愛”的團隊,從中展現出的“武漢精神”,是災難中的希望,是奮斗中的鼓點,是前進中的號角……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是撐起華夏錚錚脊梁的偉大精神。冬天已經過去,春天正向我們走來,由“武漢精神”凝聚起的愛,必將戰勝疫情,迎來一片春暖花開的新天地。
《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疫情防控下的基層干部
春分已至,春回大地,在全國上下齊心努力之下,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不斷下降的現有確診數字、逐漸變淺乃至變白的疫情地圖,無不令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基層干部的努力居功至偉,正是有了無數基層干部的付出,才最終促成了這些了不起的成就,而接下來,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基層依然是戰疫主力軍。
自新冠疫情防控戰全面打響以來,基層干部就一直在這場戰斗中充當排頭兵。沒有專業的防護人員,沒有專業的防護手段,更沒有專業的防護設備,無數的基層干部每天天不亮就走出家門,打掃衛生、設卡測溫、張貼公告、巡視街道……眾多繁瑣之事早已成為日常,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風吹和雨打,只怕疫情來找茬。于是乎,走街串巷、下村入屯登記返鄉人員信息、走訪重點監測對象、向群眾普及防控知識便成了家常便飯。防控新冠疫情的密布大網也正是在每個基層干部的努力之下,點匯成線,線織成網。
基層工作總有許多不如意,疫情防控的早期階段,由于不少群眾思想的不重視、不理解,盡管干部們干的火熱,但群眾反響寥寥。雖然武漢地區早已全線封鎖,但遙遠的他鄉卻生活照舊,過年期間走親訪友依然火爆,集體聚餐屢禁不止,外出行走不戴口罩……禁令下的諸多違背之舉讓防控形勢急劇嚴峻,基層干部的工作就在此背景下艱難的鋪開。人們不會忘記,自年關起直至元宵,基層干部的身影從來不會遲到更不會缺席;人們不會忘記,苦口婆心勸群眾勿聚集少出門的基層干部有家卻難回;人們不會忘記,鋪天蓋地的防護宣傳之下,基層干部的防控措施僅有薄薄一層口罩……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群眾慢慢從排斥到理解到支持,冷嘲熱諷到噓寒問暖,忽視防護到層層加護,于此,基層干部的努力于疫戰中顯真章。
行百里路九十半,盡管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已得到了很大的控制,疫情動態一天天向好,但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國外愈演愈烈的疫情趨勢難免會波及到國內,稍有不慎就有境外輸入乃至再次引起大規模暴發的風險。為此,基層干部仍需發揮疫情防控以來“排頭兵”的作用,敢為人先,敢于人前,為疫戰的最終全面勝利而努力!
《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在直面疫情的日子里
疫情給我的感覺就好像天空中突現一片巨大無比的烏云,赫然籠罩在我們頭頂,來勢洶洶且久久不散,使每個人都猝不及防,但卻又不得不直面現實。深入疫情之中后我發現,這場“意外”不僅僅是“意外”,更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我們每個人都是戰士。在這場殘酷的全民阻擊戰中,中華兒女們的同心同德,成為了奪取全面勝利的最核心力量,在跨步走上抗“疫”一線之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這種力量的磅礴與偉大。
2018年,我以選調生的身份考入武漢市,分配于湖北武漢江夏區法泗街道辦事處,2020年是我在武漢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今年春節后,2月7日,我結束14天的居家自我隔離,從河南回到武漢,下車后,站在空無一人的高鐵站臺旁邊,看著繼續南下列車的背影,想起臨行前父母的殷殷囑托:“記得做好防護!”不禁鼻子微酸,轉而昂頭走出車站。在站到這座城市天空下的一剎那,我發現天還是藍的,樹還是綠的,鳥兒的歌聲依然清脆……我回到了這座“英雄的城市”。我知道自己即將近距離地參與到疫情這場大考之中,與無數沖鋒在一線的戰士們并肩作戰,在一道道“必答題”面前,我也成為了“執筆者”之一。
回到街道,立即下村。當時全國疫情形勢十分嚴峻,武漢的疫情態勢正處于高位運行期,基層防控工作也在白熱化階段。村內正在緊張落實卡口建設、24小時值守,需要一絲不茍做到嚴防死守,牢牢把住人民群眾的“健康關口”;同時重點對村民們的日常需求、物資供應進行由點到面地全方位保障,搖身一變成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管家”;再者還要“兼職”成為一名宣傳員,及時向村民們解讀上級政策與規章制度,科普科學防疫知識,把出現的謠言扼殺在搖籃里,努力做一只在鄰里坊間傳遞戰“疫”信心的“小喇叭”。第一天下村時,聽村書記說,“村里的干部的年都是在村部里和卡點上過的,但沒有人有怨言,都在默默做事……”很多年輕人也主動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成為了村里疫情防控中一道靚麗且堅固的特殊戰線。
2月22日,根據街道防疫工作安排,我當晚便前往并入住到街道設置的密接留觀隔離點內,成為“攻堅小分隊”的一員。隔離點由我街一所希望小學改造而成,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生活條件也有限,我在每天在做好對接上級防控指揮部進行數據報送之余,還要實時根據隔離群眾的需求來協調后勤物資保障,并配合同事照料入住人員的日常起居,有一家來得比較急,控制高血壓藥物忘在家里,便急忙幫助聯系取回;有一家娃娃需要做作業,屋內燈光不夠,便想辦法找來桌椅臺燈,照亮孩子的求知路……2月27日,隔離點中有三名成員檢測出核酸呈陽性,當即聯系醫院,送往城區安置治療。送走患者后,我們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笑著并互相鼓勵彼此,然后立即開始對轉出患者的房間進行消毒處理、床上用品更換等清潔工作,為下一名隔離人員的順利入住創造條件。在隔離點參與值守的十天內,我看到了大家伙快然的樂觀與動人的坦誠,感受到了暖心的溫情與堅定的信念,這十天的值守經歷,不亞于一段令人難忘的旅行,收獲的足以使我回味一生。
3月3日那天,全國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降到119例,武漢疫情防控形勢也在積極向好發展,我結束了隔離點的值守工作,再次回到村里開始了新一輪的下沉。
《武漢日夜》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人心“qí” 疫情移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經過艱苦努力,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面對接下來的戰斗,廣大黨員干部還要繼續以“趕考”之心,齊心協力、見賢思齊,化危為機、化險為夷,爭取最后的勝利,為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一要舉定“旗”,做到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黨旗所指,人心所向,希望所在。疫情防控斗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需要舉旗定向,需要筑牢堡壘,需要勇者沖鋒,需要緊緊依靠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黨員責任義不容辭。在這萬眾矚目的“危情時刻”,黨旗就是戰旗,黨員就是戰士。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旗飄揚;哪里需要堅守,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救援一線的臨時黨支部,詮釋了“我是黨員,我先上”的無畏擔當。防控一線的戰旗黨支部,激發了戰疫情、護家園的堅強意志。城市鄉村的基層黨支部,筑起了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鋼鐵長城。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充分發動和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場戰“疫”,必勝!
二要下好“棋”,做到疫情防控堅持全國一盤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各方面力量匯聚在一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戰“疫”。英雄的武漢、英雄的武漢人民甘以封城救全國,但武漢不是孤島,舉國情系荊楚,皆“與子同袍”;人民解放軍召之即來,奔赴戰“疫”前線,在戰“疫”戰場,同樣英勇善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火速建成接診,以中國速度護佑人民平安;多省市對口援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打響了“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的保衛戰。中國戰“疫”,有14億中國人民英勇同行。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說,“中方行動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比珖y籌,顧全大局,令行禁止,這場戰“疫”,必勝!
三要守“其”位,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在其職盡其責。黨員是先鋒,干部是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不是承平無事之時裝點門面的“口頭禪”,而是危難之時顯身手、寫春秋的“真功夫”。黨員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既是對入黨誓言的兌現、對初心使命的踐行,也是給人民群眾吃下“定心丸”。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連續堅守,好久沒回家,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肯定會有疲憊、也會有歉疚,但辛苦的汗水不能白流,沖鋒的號角不能空響,要將戰“疫”進行到底,咬牙再堅持,堅持就是勝利。也要做好協調調度,科學合理安排一線人員休息調整,抖擻精神再出發。同時,越到關鍵時刻,越不能放松警惕、心存僥幸,因為大“疫”當前,任何僥幸都有可能淪為不幸。黨員干部以鋼鐵意志堅守崗位、盡職盡責,這場戰“疫”,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