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觀后感精選5篇500字
千年包公記錄片是一部有教育意義的一部記錄片,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包通關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包公觀后感1
第二集《鐵面無私》
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駭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為精彩,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說到‘包青天’,那可是家喻戶曉的,這就是鐵面無私的包拯。
其實,有很多的關于包拯的故事,現在,我給你們講一講這個故事的大體內容: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向他告包勉(包拯的侄子)的狀。包拯大怒,找包勉試問,包勉請求看在母親的面上放他一馬,這一說,包拯更加大怒,就這樣,包拯大義滅親將包勉判了死罪。
怎么樣?包拯的確是鐵面無私吧!我覺得,包拯這樣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呀!現在,有很多像包勉那樣的貪官,而像包拯這樣出于公心的,真是少之又少呀!
包大人:
您這樣出以公心,真是令我敬佩呀!雖然您夾在親情之間,可是您的第一感覺只有一個,那就是,有罪就判,不能徇私包庇。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這里:嘉佑元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里任,最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條。您可真是厲害呀!不愧被稱為“包青天”,是人民心中的頂梁柱。
包公觀后感2
第三集《以民為本》
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歷史的依據,縱觀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民為本,體恤民情。
民本思想是我國古代先賢提出的治國理念,歷史源遠流長,自從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來,“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觀念將國家的命運與民心向背聯系起來。儒家先哲提煉和升華了這種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學說。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他認為“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系,當務安之為急”。 如果“大本不固,則國家從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張“薄賦斂、寬力役、救災患”,大緩吾民以安天下”。從這一理念出發,包拯經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為民請命,并極力主張節省國家費用,要求減冗吏,減冗兵,減修建,省奢侈。包拯還將這一理念體現在立法上, 并落實在其司法、執法的實踐中。他認為立法應當貫徹“公私利濟”,“于國有利、于民無害”的原則,并以此來修改舊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減輕災害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田賦,對重災區要罷除一切無名科率,減免百姓對官府的積欠,并開倉濟貧等。
(二)清正廉潔,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時,就寫下一首“明志詩”,詩曰: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這也是包拯流轉下來的唯一一首詩,可謂吉光片羽,卻成為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光輝寫照。這首詩是寫在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郡守府第的墻壁上的,據《宋史》記載,端州因出產“端硯”而聞名天下,常要向宮中進貢。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機會額外索取,以贈權貴,數量有時超過進貢的數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嚴格按進貢數制作,自己不持一硯歸。包拯死后,宋仁宗親自到包拯家中參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飯食,雖貴,如初宦時”,更是感慨不已。當時朝廷對他的評價是“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吳奎在包拯《墓志銘》中稱其“峻節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白始及終,言行必一?!北彼蚊細W陽修盡管與他政見有所不合,但對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贊佩,稱其“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于朝廷”。
包拯不光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親屬要求也是非常嚴厲的,他在晚年時立家規:“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薄都绎L》中就說到:“龍圖懿范九州頌,孝肅家風萬世傳?!倍鴮τ谧约河H屬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絕不輕饒。包拯是廬州人,他在任廬州知府時,包氏家族的一些親朋故舊以為可以仗勢為所欲為, 結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飭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親自審訊,重重地處罰了堂舅。京劇有一出傳統戲《鍘包勉》, 就是依據包拯處罰親友的史實所編。
(三)不畏權貴,嚴懲貪腐。
包拯痛恨貪官,他曾給宋仁宗上過《乞不用贓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說:“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睂ω澒?、贓官,要“不以輕貸,并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以使“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 ”[9]為了施行這一原則,包拯不惜犯顏直諫。當時,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屢受恩賞、加官晉爵,甚至于一日之間連授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群牧制置使四項官職,主管全國財政大權,他在任職期間,欺上瞞下,玩弄權術,魚肉百姓。對此,包拯極力反對,曾三次上疏彈劫他,盡管宋仁宗執意庇護張堯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張所擔任的官職,包拯也為此得罪宋仁宗被調離京城達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監察御使時,曾經連續參掉兩個違法亂紀的高官。一個是江南西路轉運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剝百姓,逼得人們逃入山洞。為此,包拯一連七次上奏彈劾他,迫使皇帝罷了王逵的官。另一個是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在任期間販賣私鹽一萬多斤。
(四)明察善斷,制止冤案。
包拯在處理案件時非常重視邏輯推理等司法技術的應用,表現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據《宋史》記載,包拯頗善鞠獄,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長知縣時就體現了出來。一天,有一農民的牛舌夜間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對那農民說,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場上去賣,割牛舌的人就會出來了。農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話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狀告這農民私宰耕牛,包拯說:“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庇谑?,盜驚服,只得承認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認為,要實現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斷各種訴訟案件,各級長官的選擇就非常垂要。精選慎擇是包拯一貫的主張,他極力反對縣令和地方官吏的輕授輕任。在擺拔任用官員中他特別反對兩種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贓濫之人。針對當時酷吏嚴刑造成許多冤獄的情況,包拯主張加強司法監察。他曾給宋仁宗上《請令提刑親按罪人》的奏折,批評國家雖設“按刑之司”(類今檢察院),以糾郡縣“刑罰冤濫”,然“大獄出入,未嘗按問,細故增減,即務舉劾”,是“小過必察,而大罪不訶”,提刑司見某郡縣有未斷之重罪,就“遷延引避”,“竊恐天下刑獄,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當時之所以出現大量冤獄的原因是:一是郡縣長吏不得其人,“不辨虛實”,因偏聽偏信、主觀武斷所造成;二是緣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賢、挾私報復或貪贓枉法所致。為防止和減少冤獄,他主張必須知人善任,“進用賢雋,斥去形跡之弊,以廣公正之路,判忠佞,抑僥幸,察左右愛憎之說,延中外讜直之議,對關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議應委提刑司“親往審問決斷”,以此來保證獄案的明斷。
三、包拯清廉官德的現代啟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黨和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包拯的清廉官德對當下的為政為官者,特別是對于我們身兼打擊犯罪、保護人權、懲治貪腐的檢察官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一)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培養清廉品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執政黨,黨領導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錦濤同志指出:“全黨同志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使我們的事業經得起任何風浪、任何風險的考驗?!彼痉ㄊ巧鐣x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貪腐是最大的貪腐,司法活動的特殊地位對司法人員的清正廉潔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貪腐腐化成風的北宋社會中保持了清廉,才贏得了當時及后世民眾的敬佩。作為檢察官,必須按照“堅持執法為民,緊緊依靠人民,維護人民權益”的要求,切實踐行執法為民的宗旨,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培養清正廉潔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檢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氣壯地直面社會上的一切骯臟和丑惡現象,同它們作堅決的斗爭。
(二)堅持實事求是、依法辦案觀念,提高專業素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我國基本上解決了“有法可依”問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成為民主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檢察機關在確保法律公正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完成憲法法律賦予的神圣使命,適應新時期新任務的需要,檢察機關必須堅持依法辦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維護法律尊嚴和法制權威。堅持依法辦案,維護公平正義,既是人民司法應當恪守的基本原則,也是廣大檢察干警必須樹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為作為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活動對司法人員的專業素質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偉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斷案技能之上的?,F階段,堅持依法辦案,維護公平正義,要求廣大檢察干警不僅能夠熟練掌握法律知識,領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夠洞察世事人情,科學運用各種法律解釋方法,找準法律與個案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從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勝敗皆服”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做到嚴于律己。清官和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臺上的孿生兄弟,從這一角度輻射,這條啟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鑒,因為今日中國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個民主和法制漸進完善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的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標邁進,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潔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務人員,尤其是領導者人人皆為清官。這就要求我們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務人員加強官德修養,更是要加強制度建設。國家-書記說:“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辈粌H如此,作為身負國家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官,不但自己要嚴于律己、規范執法,更要約束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不能“燈下黑”。這要求檢察官不僅本人要帶頭遵守《檢察官法》《廉政準則》等法律法規,還應要求“身邊人”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以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四、結語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冤假錯案集中出現,如河南趙作海殺人案、浙江張氏叔侄奸污案等,給我們的檢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曹建明檢察長強調要從社會關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發現的冤假錯案中進一步認真剖析和反思,切實做到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因此,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是我們守護司法公平正義底線的末端,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冤假錯案堵在司法的大門之外。這要求我們的法律監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樣堅持以民為本、清正廉潔、不畏權貴、明察善斷,才能切實制止冤假錯案的出現。
包拯的清廉官德無疑對當今有積極的啟示作用,但凡事都有兩面,應該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和評價其對社會的積極貢獻和時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時代變遷形成的偏見即過份拔高或過多貶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們對懲惡揚善、正義公道的渴望還存在,“包青天”的價值和魅力就不會衰弱。合肥包公祠的楹聯贊揚他“為官存正氣,從政樹廉風”,“正氣耿光昭日月,廉潔清棟婦孺知”。包孝肅公墓園的楹聯是“廬州有幸埋廉相,包水無言吊直臣”。這都表達了后人對包拯的崇敬與懷念。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盵我想這也是對我國歷史上包括包拯在內的諸多清官最高最公正的評價
包公觀后感3
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體,成為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萬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間傳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他不僅秉公執法、斷案如神,還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著中國民間傳統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許,千百年來,無人與之比肩。
然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為什么他在華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對后世的影響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舉行的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來自北京和安徽兩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該片帶來的震撼和啟迪。
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央視紀錄頻道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承制。攝制團隊自2015 年5月開始策劃調研,同年8月正式開拍,歷時一年奔波數萬公里,先后奔赴國內的'臺灣地區、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以及國外的新加坡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及歷史再現,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生動的包公形象。
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員、監察專員閻群力,安徽省紀委副書記車建軍,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央視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侖共同為《千年包公》啟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千年包公》總監制張志宏在致辭中說,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歷代清官的典范?!敖裉煳覀兣臄z制作《千年包公》電視紀錄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優秀傳統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勢下引導黨員干部向善向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廉政文化建設新路徑?!?/p>
央視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監制石世侖表示,縱觀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個字來總結,那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嫉惡如仇”。他說:“在《千年包公》中,我們力圖透過包公來展示中國優秀的廉政文化,紀錄片對歷史的正本清源價值得以凸顯?!?/p>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該片監制禹成明感謝各方對該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聯合攝制作品,立項之初就受到中紀委宣傳部、安徽省紀委、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等各級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不僅對節目質量進行嚴格把關,還幫助協調攝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力圖將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紀錄片精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在發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是因為他真正走向了民間,凝聚了民間文藝的元素,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紀錄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夠起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p>
包公第34代傳人、包公精神傳承研究會常務理事包正軍說,包公表現出的高風亮節是86萬包氏子孫為人處世的楷模,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寶貴財富。他表示,作為一個清官符號,長久以來文藝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內心情感幾乎被忽略,而紀錄片《千年包公》與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豐富而詳實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經歷為主線,以寫實手法再現了包公的一生,讓“鐵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觀眾,展示了包公的可貴、可敬、可親之處。
據悉,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歷時一年,目前已制作完成,將于5月27日21:25在安徽衛視、5月25-27日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央視9套)播出。
包公觀后感4
包公既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又是一個經過百姓傳說及文人加工的藝術人物。作為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與功用。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藝術形象,而且不斷增加其戲說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虞國芳、于繼勇擔任總導演,在中央9頻道播放的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成功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公歷史形象。
拍攝一部好的紀錄片,重要的標準是真實與生動。這部片子根據史實,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跡,如家風家訓、辭官盡孝、拜師交友、清心直道、嚴格執法、直言敢諫、懲治腐敗、智慧斷案,關心民瘼、減輕賦稅、打井退硯等,都有歷史依據。但畢竟歷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實資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動,使人耐看,是一大難題。我認為編劇導演解決此難題,主要采取了三種手法,即古今穿梭、點面結合、畫龍點睛。
關于古今穿梭。 民間流傳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紀念活動和歷史遺跡,由此與歷史事實巧妙關聯穿梭。如,講現實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盡孝,講開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舉、從政及家訓,講肇慶、池州等地遺跡引出包公在本地的從政業績,講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戲化引出包公歷史原型。通過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動人心弦。
關于點面結合。以中華傳統文化及宋代歷史為背景,以包公歷史事跡為主線,聯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時代要求,突出包公為官26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時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鐵面無私》、《以民為本》,比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剛直不阿、治國愛民的生動事跡與思想。
關于畫龍點睛。該片一方面運用影視劇手法再現包公歷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陣容較大的水準較高的專家學者點評,邊演邊評,夾敘夾議。有十幾個從事文學、歷史、哲學、文物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結合社會背景與包公事跡,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評說、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后人的現身說法、解說文字凝練、解說語言鏗鏘,為本片增色不少。
該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關系、臣民關系有些說的不透,以致有人疑問,包公考中進士為什么不先盡忠而盡孝,包公作為統治階級成員會如此關愛百姓嗎?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及今天的價值觀,這些都可以進行辯證分析,讓更多的百姓理解。
該片攝制團隊自2015 年5月開始策劃調研,同年8月正式開拍,歷時一年奔波數萬公里,先后奔赴國內的臺灣地區、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以及國外的新加坡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生動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該片的目標基本實現。
如果說,包公的藝術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歷史形象則征服人心,兩者相得益彰。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包公觀后感5
包公以清廉剛正形象傳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秉公辦事、堅持正義的官員,便常用“包公再現”、“鐵面包公”等話語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糾紛或官司之類的麻煩事時,也總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樣的好官、清官。這就是在許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結”。
包公之所以能給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潔的作風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終堅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權,敢于不畏權貴,伸張正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能堅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對“清官情結”,我們既要看到民眾對官員清廉正義、剛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時更應該看到這情結背后所隱含的要求領導干部依法行政、依法辦案的法治意識。其實,正是由于這種意識,才分外凸顯出包公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緬懷的價值。
在當前的法治社會里,我們評價一個領導干部是否盡職盡責,關鍵是看他能否堅持依法辦事。尤其在今天我們的各項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如何依法辦事、能否依法辦事更是對干部提出了挑戰。長久以來存在于人們心目中的“清官情結”,在當今時代其實更應該解讀為要求領導干部秉公執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結”。
面對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體現了后人對先賢的崇尚,表現了一種學習的姿態。對于走向和諧與法治的今日中國來說,筆者衷心希望這種學習姿態真的能在全社會化為具體行動,并且深入精髓,領會包公身上真正值得體會的法治意識。
包公觀后感精選5篇500字相關文章:
★ 讀炒菜有感
包公觀后感精選5篇500字





上一篇:包公觀后感精選5篇
下一篇:包公觀后感精選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