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復習知識點整理歸納五篇精選
推薦文章
與高一高二不同之處在于,高三復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與高考考綱相結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但也需要同時提升能力,填補知識、技能的空白。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知識點1
1、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F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還:安于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
3、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作的艱苦。
4、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5、別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簡樸。
6、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
7、不為已甚:指對別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別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11、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之意。
12、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14、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16、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17、管窺蠡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19、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20、諱莫如深:隱瞞的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23、間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24、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
25、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26、膠柱鼓瑟: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27、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2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
29、屢試不爽:屢次實驗沒有差錯。
30、鱗次櫛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齊。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32、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數家珍: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緘其口:形容說話過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37、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空虛。
38、尸位素餐:空站著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飯。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語當作自己的話。
40、石破天驚:多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41、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慶賀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為人真誠,忠實,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景仰。
43、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比喻不善于團結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44、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
45、五風十雨:形容風調雨順。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務。
47、烜赫一時:在一個時期內,名聲威勢很盛。
48、虛與委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49、一傅眾咻:一人教,眾多的人干擾。
50、余能可賈:還有力量沒有用完。
高三語文知識點2
在語文學習中首先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在還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顧做題,要把基礎知識夯實,例如8分的默寫題,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題,但好同學因為馬虎經常丟分,所以基礎知識必須鞏固,保證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題海中,最后階段的復習固然還要做題,但這時絕不能陷入題海,提高成績的關鍵是精練善思。精心選擇訓練內容,認真做好每一份試卷,對本次訓練中自己的提高與失誤認真分析,及時總結。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義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對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吸取其精華,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簡單介紹下病句和詩歌鑒賞注意的事項。
病句題,在考試中屬于較費心力的題,尤其是基礎比較弱的同學,感覺那個句子都是對的,總是沒有頭緒,其實病句題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為語法錯誤和邏輯錯誤兩大類,主要錯誤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其次、從語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無論是單句、復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尋找語病時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時要注意辨認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殘缺,主謂、動賓搭配不當等毛病。再次、從詞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飾語同中心語的搭配是否恰當,句子的實詞、虛詞的運用是否恰當,如果沒有發現語法錯誤就從邏輯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論是否正確,概念是否明確,判斷是否恰當等問題。
詩歌鑒賞類題型屬于考察學生能力的題型,這需要學生豐富的詩歌閱讀量,對詩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詩歌的基本涵義。在做題時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入手,首先,讀題目,題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三要注意注釋。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四要注意題材。一般而言,試卷中出現的題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圍,這就為我們做題降低了難度。例如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后的思念。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
高三語文知識點3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高三語文知識點4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舉辦成年禮,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現實主義的源頭。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帮L”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另有“賦比興”三種手法。賦:直抒胸臆,比:比喻,興:氣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詠之物。例如: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講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但是先講孔雀東南飛,為了引出下文。
3、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四書指《大學》--曾子、《中庸》--子思、《論語》和《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當于現代的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為“大理寺少卿”,從四品。光祿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長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這一帶,因此后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p>
6、六藝:多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但在《師說》中的“六藝”指的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經》的“六藝”指“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比:類比,比喻。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如今的象征。
7、《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匯編。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9、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10、童生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煞譃榭h試、府試、院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備注】進身:指被錄用或提升。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wéi)”。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己蟀l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11、會試,又稱“春闈”或“春試”或“禮闈”,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在鄉試次年三月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考試。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
12、殿試:是科舉制級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实墼诘钔⑸?,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明清開始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前三名分別為狀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13、《離騷》:《楚辭》的代表作,為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半x騷”的含義,有的說是“離愁”,有的說是“遭憂”,還有的說是楚地的古樂曲名?!峨x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備注:《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我國古代最長的愛情抒情詩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14、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韻—沒有《離騷》擁有的韻律,因為《史記》是散文,不需要押韻。
高三語文知識點5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1、順敘——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后才按時間順序寫。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補敘屬于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后,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生在主流的時間范圍內。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補敘作用: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現自然風光。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坍嬋宋镄愿?,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種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高三語文復習知識點整理歸納五篇精選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復習知識點整理歸納五篇精選




